程葦航:在20歲的時候 做一件到80歲想起來還會笑的事

本站教育頻道綜合報道:程葦航,2014年畢業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實驗班,現爲教育非營利項目美麗中國”2014-2016屆支教老師。這個清華大學高材生無疑是家族的驕傲,寄託着父母的全部期望。當程葦航提出來要加入美麗中國去鄉村支教以後,父母毫無意外紛紛提出了質疑和反對,“爸爸媽媽不是擔心你吃不了苦,或是對支教本身有異議,而是希望你不要因爲一時衝動作此決定,辜負了自己,也辜負了學生。畢竟我們都曾年輕過、熱血過,困難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你要明白支撐你克服困難的力量來自哪裡。”程葦航考慮了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思路,父母的態度改變了——“既然你如此真心喜歡,那我們就全力支持你!”

程葦航選擇在二十出頭的生命裡,做一件到八十歲想起來都還會微笑的事。美麗中國所取得的成就,不只是數百位支教老師的貢獻,更有其背後果敢、充滿智慧和慈愛的父母們在默默付出。

如下是程葦航老師的心聲:

先成爲人,再成爲公民,然後士農工商

2012年暑假,我正在爲自己未來的選擇而焦慮不安。

無意間點開校園信息門戶上的一則新聞,看到楊瀟學長分享他在雲南臨滄的支教經歷,我心裡那個小小的支教夢嗖地一下被點燃了。

圖爲楊瀟老師和學生

我迫不及待地把自己這個尚不成熟的想法告訴了父母,他們既沒有支持也沒有反對,只淡淡一句:不急,還有兩年,你有的是時間去思考自己真正喜歡什麼。

隨後,我開始了在臺灣清華的交換生活,並幸運地住進“清華學院”。不得不說,這是影響我一生的經歷。“先成爲人,再成爲公民,然後士農工商。”這句話是清華學院的入院誓詞,也印證着我心中那個“要成爲一個更好的人,把自己的擁有分享給更多人,努力讓他們也成爲更好的人,最終讓社會成爲一個更好的社會”的願景

在學院導師的帶領下,我和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舍友們開啓了各種稀奇古怪又妙趣橫生的“夢想實踐”,我們時而走上街頭,時而奔向田野,時而踏進新竹中小學做宣講,時而在學校影展,之後又有了自然田的換工假期,和花東浪遊的四天四夜……我們一起流淚、流汗,爲彼此感動、加油。

從這些朝氣蓬勃、敢想敢做的臺灣大學生身上,我看到了臺灣社會組織的活力和年輕人的社會責任感與行動力,感覺到身體裡的某種能量一下子被感染、激發、帶動起來了。常年接受應試教育的我,起初無論在思維方式還是工作方法上都很不適應,但和大家打成一片之後,我逐漸放下所有顧忌、用心去感受,我體會到了做義工單純的幸福,也意識到自己之前太缺乏關乎生活、關乎生命的智慧了。

“從來如此,便對嗎?”

其實我們這一代人中的大多數,從小到大都是按照家長、學校,或者說是社會主流安排的路線前進,很少有機會真正運用自己的心靈去思考、感受,而是習慣於過一種“二手”的生活。

當邁進大學,面對新鮮而自由的空氣,我們可以且需要運用自己的意志和感受時,卻少了躍躍欲試的興奮,反而常常被莫名的焦慮和恐懼裹挾,想回到原本熟悉的軌跡中,想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棲息——因爲無法承擔這種自由的責任,所以纔對運用這種自由充滿焦慮。享受並運用自由原來並不是天生習得的智慧啊!

這樣的反思,讓我在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堅定了要做公益的決心。在公益行動中,我會更加懂得愛與被愛,懂得尊重與寬容,懂得責任與堅守,審視現實理想,收穫純真與感動,我想找回這些在我之前的教育中常常被忽視、甚至被邊緣化了的品格。

大家應該聽說過這樣一段對話:“富豪揮金如土,可山區孩子有的連雙合腳的鞋都沒有。”“世界上每個國家不都這樣,有史以來不都這樣嗎?有什麼好說的。”

“從來如此,便對嗎?”

我之前也常常把“從來如此”的事情認爲是理所當然,現在卻會先問問自己:爲什麼會這樣?該如何改變?當我們開始質疑的時候,我們對於這個世界就會有新的看法;當我們願意邁開第一步的時候,這個世界就可能因此而改變。

社會學的專業學習將種種社會問題一一鋪展在我面前。“知道卻無法改變”的痛苦曾帶給大二時的我一種難以排解的焦慮和無力感,那是我最不開心的日子。而在臺灣交換期間的經歷卻讓我感受到了行動的威力——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如願以償,但是任何事情都值得嘗試。學習社會科學不是讓我們在象牙塔中遁世自娛,而是要真正投身到一個個具體的行動中。

現在的我,坦率說,依然不知道自己會走一條什麼樣的路,只是有了大致的方向而已。但是與之前最大的不同在於,我不再因爲不確定性而焦慮,而是從心底認同這樣一種生活的真相——既然不知道路是怎樣,那就用更開放的心態去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吧。一棵樹吸收陽光雨露,走過春夏秋冬,自然而然就長大了。

成長有時候需要我們忘記目標,忘記成爲什麼的野心,去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用心去傾聽、去理解、去學習。我們的內心專注程度能夠決定我們外在的表現,就像種子能決定果實的質量一樣。

在這個講求成功、崇拜精英的社會裡,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各式各樣的“勵志教育”,童年有“別人家的孩子”當榜樣,長大後的我們更是被各種所謂的成功學洗腦。其實這些成功故事更多的不過是“人生贏家”們事後聰明的總結,大多數成功者在尚未成功之前並不確定最終的出路,只不過在這個以結果論英雄的社會讓有了好出路的他們成爲了傳奇。

於我而言,如果有一天職業理想與人生理想重合了,就足以欣喜而感恩。或許我們的努力獲得了外界的認可甚至尊敬,或許一直都沒有。其實這些沒有那麼重要,我們能堅信自己內心深處的善良、正直、美好,保護好自己身上那股特立獨行,讓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持續發光,足矣。

在我把畢業後參與支教項目的決定告訴父母時,卻遭到了父母的質疑與反對。

父親問我:“去這麼偏遠的地方支教兩年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而在無窮無盡困難面前一個人依舊能保持強大動力的來源是由衷的熱愛。你的熱愛足夠嗎?”“去了之後學校或學生若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你會退卻嗎?你是個有理想且願意付出的孩子,但是當理想受重創的時候,你要依靠什麼繼續走下去呢?”“爸爸媽媽不是擔心你吃不了苦,或是對支教本身有異議,而是希望你不要因爲一時衝動作此決定,辜負了自己,也辜負了學生。畢竟我們都曾年輕過、熱血過,困難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你要明白支撐你克服困難的力量來自哪裡。”

我反覆咀嚼這些問題,方覺父親深刻。是啊,即便不去支教,這些問題也是在人生抉擇的關頭最需要被拿來思考的。

我想象眼前坐着一個班的學生,他們並沒有宣傳片裡那樣求知的眼神,而是散漫、懈怠、甚至沒有禮貌;不把老師放在眼裡,也視學習爲兒戲;基礎奇差,家長卻從不過問……腦海中不斷勾勒出最糟糕的學生羣體。假如讓我來教這樣的學生,我還願意選擇與他們相遇、相知並陪伴他們兩年嗎?

楊瀟學長有句話極樸實又極真切:我們不能因爲學生不學就不去教他們。

我把自己的假設說與父母聽,並告訴他們我依然願意選擇與孩子們相遇。出乎我的意料,父母的態度改變了——既然你如此真心喜歡,那我們就全力支持你!那一夜我未眠,欣喜與感動混合的淚水伴隨着對未來的憧憬與興奮,我暢想支教生活的種種可能。

現在的我所思考的更多是如何做一名好老師,很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變成了以“應試教育優勝者”的姿態去幫助貧困地區的青少年。我想交予我的學生兩樣東西:一樣是我曾經得到並受益的——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多彩的知識和校園生活;另一樣是我曾經缺失卻希望他們不要錯過的——關於生活、責任、發展的智慧和能力。

我教的孩子當中有人會上大學,走出大山,但多數人的學業恐怕會終止於中學。但無論結果如何,我都要讓我的學生們不因出身的貧困而錯失很多美好,我要爲他們打開一扇門,讓他們擁有思辨的能力並相信自己有選擇的權利,在現實面前不退縮,在未來面前不恐懼,不論做什麼都有一顆誠實廉正的心,並時時刻刻用這顆心去思考、去感受、去選擇。

補記

等溶液的濃度夠了,在某個時刻,某個觸因就會讓它結出美麗的結晶。因此,不必着急,也不要泄氣,選擇自己所愛,愛自己所選擇。我選擇未來爲之奮鬥的事業,尋找理解我的人,在他們中間生活,和他們一起追夢。

有夢想卻不貪婪,做追逐繁星的人。

這便是我與“美麗中國”結緣的開始。

在二十出頭的生命裡,

做一件到八十歲想起來都還會微笑的事。

(文/美麗中國支教老師程葦航)

“美麗中國”專欄介紹

該專欄由本站教育聯合教育非營利項目美麗中國共同發起,通過展示支教老師的故事、學生成長經歷、教育實踐案例、其他拓展性項目,爲您全方位展示支教爲當地社區帶來的改變。

在中國主要發達城市,將近80%的學生可以進入大學,在中國貧困的農村地區只有5%的優秀學生才能進入大學。一個孩子的出生地往往決定了他的教育前景,從而影響其未來的人生選擇。在中國貧困地區,數以千計的孩子無法接受優質教育,他們所獲得的教育資源遠不及城市地區的同齡孩子。

美麗中國,成立於2008年,是一個專業化教育非營利項目。項目每年招募中國優秀青年,作爲項目老師深入中國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地區,通過爲期2年的支教,幫助當地學生和社區實現在教育上的突破性發展,同時2年經歷將優秀青年培養成致力於推動中國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未來人才。美麗中國相信教育不均衡問題可以並且必須得到解決。

(本文爲公益項目美麗中國獨家供稿,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