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界內卷只能打陣地戰?還是長遠出路更重要|財經辣評
在汽車市場競爭膠着,盈利普遍下滑之際,該收縮戰線還是該保持燒錢搶奪地盤?
上週,在臺州這個並不知名的地方性車展上,作爲從台州走出去的首家民營車企,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到了現場,發佈了《台州宣言》,一下子讓業界有點蒙。因爲裡面有幾個要點:繼續提升內燃機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內部資源整合減少利益衝突、不盲目擴張打好陣地戰。
從大道理上看似乎沒大錯,因爲新能源車僅僅是滲透率過半,距離完全被取代還遠着。即使國內只剩下10%的市場,也有兩三百萬輛的規模。對於有實力的頭部油車品牌來說,也不會立刻關掉。何況,國外的新能源發展緩慢,燃油車賣到國外去也是可以再搞20年。
只是,與比亞迪的那種只做新能源車、還不斷擴張產品線的模式相比。吉利這種又油又電的狀態,似乎瞬間處於了被動守勢的狀態。有些項目要關停並轉,砍掉不賺錢的業務是必要的,而專注打陣地戰,遲早也會被人把陣地團團圍住。
此前,吉利旗下車型品牌之繁多的確令人目不暇接,出新速度之快甚至讓市場無暇領悟和消化。如今說要減少內部利益衝突,說到底,還是因爲市場競爭高度單一化,就是比價第一。類似於學生只比考試分數,什麼特長、素養、能力、道德、形象通通成了附屬品。這樣的結果,造就了相近成本之下的配置雷同、服務雷同和設計趨同的共同毛病,再多的產品差異都不能叫差異,而叫不規模。
吉利曝光的問題,不只是吉利一家,幾乎也是國內多家自主品牌的通病。在當下的全球經濟環境下,擴張冒險,而不擴張,只守住單一的市場,就只能接受單一市場的無差異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就是不看長期、不懂內涵、只看零部件和參數的“性價比”。這樣的價值觀同樣也會困死自己。爲了降低成本,於是採用更加通用性的系統,通過硬軟件的協同和共享,甚至連研發和採購也共享,最後的結果就是,問題又回到了當初爲什麼要多生孩子的靈魂拷問上。國內市場的細分法則,真的需要一家企業如此繁多的產品線來分攤分享、以實現盈利最大化嗎?
相比于吉利,國外車企雖然根本就沒有什麼宣言,甚至連戰略也多年不變,但是步伐確實有值得國內借鑑之處。比如特斯拉,出道就是以人工智能爲主打,就是一家“機器人”公司。因此其電車就是一個智能設備,在是不是豪華尊貴、是不是年輕化還是貴族化、如何滿足家庭和單身需求等營銷領域就沒有很深的“造詣”。結果“純電純視覺一條路走到黑”,其他車企在輪番吊打特斯拉之後,還不得不承認這種只有幾個車型的車企,確實能讓成本最低、技術應用最成熟。
寶馬和奔馳也是類似,電動化能力並不弱,但是智能化水平卻和國內車企有着明顯距離。就是因爲不夠好用,深刻影響着這幾年的銷量,甚至被稱爲新能源的“雜牌車”。但是非議歸非議,車輛在機械性能上,依然能夠佔據主導地位。這就給市場非常明確的存在感,導致所有其他車企一旦談到操控、懸掛、穩定和安全性方面,都無法繞開BBA。即使國內車企可以做到豪華真皮大沙發,車裡可以唱歌跳舞,依然改變不了底盤能力與調教的稚嫩階段。
因此,在市場高度內卷的當下,圍繞價格高低、產品線多少、消費者審美去不斷地折騰,把資源持續地倒騰,未必是一條長遠之路。無論吉利也好、長城也好、長安也好,目前還都是處於不斷用產品來試錯,花枝招展等消費者翻牌子的階段。一旦賣得稍貴,立刻沒有市場。有多少企業真的徹底以人工智能爲魂,而不是僅停留在小打小鬧的AI創新上,纔是決定企業未來的命脈所在。
文|羊城晚報財經評論員 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