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中安時評:打造長三角貿易新高地,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原標題:【地評線】中安時評:打造長三角貿易新高地,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今年以來,長三角區域進出口規模連創歷史新高,區域外貿優勢持續鞏固,汽車、船舶、集成電路等高端製造業產品成爲長三角區域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海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長三角區域進出口總值13.21萬億元,同比增長5.3%,佔全國進出口總值的36.7%。其中,汽車出口2745.3億元,同比增長5.4%,佔全國的39.3%;集成電路出口3743.4億元,同比增長16%,佔全國的40.2%;船舶出口1651億元,同比增長74.6%,佔全國的64%。高精尖、高端製造產品出口快速增長。

長三角地區沿江沿海港口衆多,是我國重要的產業集羣和增長極,在裝備製造、電子產業、造船等方面具有地域優勢。多年來,長三角地區各省之間資源整合、協同發展,貿易互補,取得了顯著成效,爲我國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力量。

科技創新爲引領,向“新”而行,不斷打造新能源、新興產業、新業態,使得新質生產力水平有了一個質的提升,爲科技創新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基礎性作用。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近年來,江蘇省工信系統堅持以產業科技創新爲引領,緊盯推進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深入實施製造強省“八大行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江蘇省着力構建包含16個產業集羣和50條重點產業鏈、更具江蘇特色的“1650”產業發展體系,逐羣逐鏈建立“六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印發實施強鏈補鏈延鏈行動方案,推動政策資源向重點發展的產業傾斜。今年7月召開的上海市委常委會指出,要全面推進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努力在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健全科技創新體系上取得新突破,在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上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目前,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在加快從“建框架”向“強功能”邁進。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海勇爭先、走在前。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爲長三角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能,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七屆進口博覽會上,長三角一大批企業紛紛入駐,成爲進博會的一大亮色。

着力改善營商環境,長三角民營經濟快速崛起,佔據進出口貿易半壁江山。貿易被稱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貿易開展情況如何,直接決定着長三角的高質量發展成色。得益於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穩外貿政策的相繼出臺,民營企業規模不斷壯大。今年前10個月,長三角區域民營企業進出口7.14萬億元,同比增長8.2%,佔長三角區域外貿總值的半壁江山,達到54%。作爲全國外貿的重要“壓艙石”,長三角區域外貿的持續增長爲全國外貿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爲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提振民間投資信心、支持民間投資發展,去年7月,《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印發實施,上海依託港口優勢,做大做強民營企業貿易;今年6月份,江蘇省人社廳發佈《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培育民營經濟主體、支持民營經濟擴大、推動民營經濟升級、幫扶困難民營企業、健全爲企服務機制等五大措施,旨在爲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爲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安徽省於今年5月份印發《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舉措》,着力改善營商環境,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長三角民營企業的快速崛起,爲長三甲貿易發展帶來生機與活力。

打造長三角貿易新高地,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長三角人才儲備豐厚,資源儲備量大,具備了開展進出口貿易的先決條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更多機會。作爲我國的重要經濟帶,長三角要保持住良好貿易發展勢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