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618”平臺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臺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後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專家表示,如今的促銷活動週期向前延長了很多,消費者避免衝動性的購買,也越來越趨於理性了。
“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便宜兩塊五。”消費者楊女士告訴記者,她今年在“618”到來之前就將想買的產品放進了購物車,但隨後發現並不是所有產品都和預想的那樣“划算”。“有的產品還不如平時促銷的力度,像一些家電類的產品,反而是線下賣場的優惠力度更大些。”
北京的李女士是個資深的“剁手族”,然而她今年的消費額度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她告訴記者,今年“618”期間仍然有一些平臺存在先提價後促銷的情況,很多產品算下來和平時的價格差不多。而且從往年的經驗上看,一些看似便宜的產品,自己買回家卻一直處於“閒置”狀態。因此,今年自己更多還是從需求出發進行選購。
某電商平臺工作人員表示,今年“618”期間,參與的平臺和營銷的形態更豐富了,但角力重心在改變,平臺、用戶和商家都開始迴歸理性。一些消費者開始着眼於消費價值認知重構、迴歸自身本質、去匹配更加適合自己的消費定位,去追尋產品價值本身,而並非一味“標榜”品牌溢價。
“如今,電商平臺之間競爭激烈,抖音、快手等直播電商正式加入‘戰局’,更讓品牌和商家有了更多選擇。而電商行業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也讓市場變得更加規範。”行業觀察家許意強指出,商家的經營環境更寬鬆了,但對平臺而言爭奪商家的競爭卻更激烈了。商家們也更看重長久持續發展,看重品牌建設,看重私域流量。
上海財經大學電商研究所所長崔麗麗分析,這是監管落定後的第一個電商促銷節點,各平臺都顯得小心翼翼,改善了商家服務,開放了一些有效的運營支撐工具,顯得更友好。商家可以比較有序地組織自己的運營,平臺放低了姿態,對商家服務更好。
業內人士則表示,各個平臺雖然都有優惠活動,但是最終能到用戶手裡的優惠還是相對有限,消費者應該認清自己的需求,利用優惠活動購買自己的必需品纔是“薅羊毛”,切忌衝動消費。平臺推出優惠活動,主要目的是提高消費者活躍度、引流、增加客戶黏性。消費者購物還是要結合自身需要,切勿盲目跟風,並且在出現貨不對板、商品質量、售後服務等消費糾紛問題時,積極收集證據,保存視頻和購買憑證,在最大程度內保留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