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汽車早報「1月3日」
工信部:擬在2026、2027年度新能源汽車積分達標值覈算中 將低油耗車型單車的核算倍數下調至0.1倍
1月2日,工信部公開徵求對《關於2026—2027年度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有關要求(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優化調整新能源車型技術指標要求。提高低油耗車型獎勵幅度。考慮第六階段油耗目標加嚴、企業達標難度增大等客觀情況,在2026、2027年度新能源汽車積分達標值覈算中,將低油耗車型單車的核算倍數下調至0.1倍,支持企業持續提升節能技術水平。繼續實施小規模企業的核算優惠。結合行業企業意見,2026、2027年將繼續保持現階段優惠力度。繼續對循環外節能技術給予油耗覈算優惠,並將結合標準制修訂情況更新技術目錄,持續引導企業加大節能技術應用。
財聯社汽車:繼續發展節能型燃油車的重要信號。
海南今年繼續實施 “以舊換新”補貼政策
海南省商務廳近日發佈關於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銜接工作安排的公告。根據公告,2025年1月1日起,海南繼續實施家電、家裝家居補貼以及汽車報廢更新、汽車置換更新、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
財聯社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極大提升了各地的積極性。
國內首輛分佈式電驅動飛行汽車亮相
東南大學近日發佈由其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輛分佈式電驅動飛行汽車——“東大·鯤鵬1號”。該飛行汽車是國內首輛全輪轉向全輪驅動、四軸八槳構型飛行汽車,也是江蘇省首輛陸空一體飛行汽車。“東大·鯤鵬1號”續航主要依靠大功率動力電池。項目團隊成員莊偉超表示,團隊還開發了增程式航空電推進系統,相比現有純電池驅動系統,具有大功率、長續航、高可靠等特點,飛行續航時間有望突破2小時,將在下一代陸空一體飛行汽車上應用。
財聯社汽車:低空經濟具有產業鏈長、輻射範圍廣等特點。
賽力斯張興海發內部信:三年內實現百萬量級銷售目標
1月2日,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在給全體員工的內部信中明確了2025年的目標,即,問界錨定豪華車陣營,M9錨定豪華車銷量持續第一,海外市場新能源汽車實現倍增計劃。張興海同時在信中表示,三年內,賽力斯新能源汽車將實現百萬量級銷售目標。
財聯社汽車:深度綁定華爲,成爲賽力斯制定這一目標的底氣之一。
寧德時代、北汽、小米汽車合資公司更名爲時代北汽
1月2日,北京時代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近日變更,企業名稱變更爲時代北汽(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經營範圍新增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交流、技術轉讓、技術推廣,電池銷售,貨物進出口,同時,部分主要人員也發生變更。該公司成立於2024年5月,法定代表人爲孟祥峰,註冊資本10億人民幣,由寧德時代、北汽海藍芯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京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財聯社汽車:該合資公司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北汽、小米汽車電池自主研發與生產能力。
極氪安聰慧:2025年極氪將推三款新車 上海車展發佈超級電混系統
1月2日,吉利控股集團總裁、極氪智能科技CEO安聰慧在吉利汽車電話會上透露,極氪將於2025年二、三、四季度分別推出三款全新車型。二季度發佈基於極氪007架構打造的獵裝車,三季度發佈全尺寸旗艦SUV ,四季度發佈中大型豪華SUV ,兩款SUV均將搭載純電和超級電混兩種動力形式。極氪超級電混系統是融合純電、插混和增程技術的新動力形式,預計在2025年上海國際車展期間發佈。
財聯社汽車:2025年對於極氪而言至關重要。
理想汽車推出“置換補貼”兜底權益 可享每臺15,000元現金補貼
1月2日,理想汽車推出置換補貼兜底權益,2025年1月1日-1月31日定購併交付理想汽車的用戶,在3月31日前“購車發票所在地未推出地方置換補貼”或“購車發票所在地推出地方置換補貼,用戶不符合地方置換補貼條件”,可享受理想汽車給予15,000元/臺的現金補貼。當車輛交付前,若所在地區的地方置換補貼政策已發佈,上述兜底權益將終止。
財聯社汽車:新年伊始已有多家主機廠更新購車權益,“價格戰”打響新年第一槍。
特斯拉第四季度交付495570輛
1月2日,特斯拉披露第四季度交付495,570輛,預估512,277輛,其中MODEL 3/Y 交付471,930輛,預估484,575輛。特斯拉第四季度產量459,445輛,其中Model 3/Model Y產量436,718輛。2024年全年交付178.9萬輛,全年生產177.3萬輛。
財聯社汽車:四季度銷量低於預期的特斯拉,依舊收穫了當季最好的股價表現。
LG新能源將調整投資計劃並削減成本 應對電動汽車需求放緩
1月2日,韓國電池製造商LG新能源公司表示,將重新調整投資計劃,削減額外成本,以應對電動汽車銷售的長期放緩。該公司CEO金東明在給員工的新年致辭中表示:“我們將採取措施,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金東明預計,電動汽車的銷售將在2026年之後回升。
財聯社汽車:LG新能源對明年收入增長持保守態度。
(財聯社記者 張屹鵬整理/點評)
(財聯社記者 張屹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