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高認知的窮人

有個詞很火,叫做高認知的窮人。

很有意思,按理來說,認知高,就不太可能是“窮人”。

反過來,一個人窮困潦倒,好像認知也不太可能高。

但是,你又會感覺,自己身邊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人。

他們好像什麼都懂一些,什麼都愛說幾嘴,但是卻什麼也沒做成。

這,就是典型的高認知窮人。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什麼是高認知的窮人?

所謂高認知的窮人,就是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但卻始終不行動,也沒有能力用這些道理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和人生。

結果就是,他工作上沒什麼成績,生活上也一塌糊塗。

你身邊肯定也有這樣的人,聊起世界局勢來,頭頭是道,感覺他就在現場指揮;

談到新技術新趨勢,比如AI,他“如數家珍”,正面反面給你講個遍,但是從來不去學,不去用。

工作上,別人彙報一個方案,他感覺什麼都懂,360° 提出了10個建議,10個都不可行。

一句話,他看起來知識淵博,認知很高,還常常愛批判,

但是,他的行動,他創造的價值,乃至他個人的生活狀況,都跟不上他所謂的認知。

這類人有3個典型表現:

第一個,學而不思,認知癱瘓。

他看起來很好學,但是他從來不會對知識進行篩選,囫圇吞棗學了一鍋大雜燴。

但是,知識大雜燴,不是認知,而是負擔,反而會讓認知癱瘓。

他對任何事情都形成不了自己的認知,無法真正看到問題的本質。

第二個,學而不用,逃避現實。

他患上了“知識蒐集癖”,以爲懂得了道理,就是成長,就能成事。

但你只要拋給他一個現實問題,比如,8 月份你個人在工作上的小目標是什麼,打算用什麼思路去實現?

他會馬上一臉懵圈,既不知道怎麼辦,也不想去辦,甚至還會生你的氣,認爲你侮辱了他的高段位。

他沉迷於虛幻的大道理,在上面尋找慰藉,從不行動,從不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個,眼高手低,批判一切。

他覺得自己認知很高,比別人聰明,所以,在其他人面前總是一副孤芳自賞的樣子。

聊到社會熱點,他批判,聊到工作,他抱怨,聊到朋友,他鄙視。

他覺得所有人都配不上他,質疑一切,批判一切。

結果就是,生活中,朋友不願意靠近他。工作中,同事沒法跟他配合。

孤芳自賞,成了孤家寡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鄧寧克魯格效應”,可以很好地形容這種“高認知的窮人”。他把人的認知分爲4個層次:

第一層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爲自己知道,實際上不知道,這是處在“愚昧之巔”。

第二層次:知道自己不知道。對未知領域充滿敬畏,內心充滿痛苦,跌入“絕望之谷”。

第三層次: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甚至形成了一定的框架,已經攀上了“開悟之坡”。

第四層次:不知道自己知道。這是認知最美好的狀態,“美而不自知”。

高認知的窮人,還處在第一階段,達到了“愚昧之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狀態,會讓人停止學習,停止成長,每天沉浸在假象中。

02 如何避免成爲高認知的窮人?

要避免成爲高認知窮人,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到知行合一。

因爲一行動,你就會困惑,就會發現問題,不敢妄自尊大,而是反過來迭代自己的認知。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真正將認知和行動統一起來?

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會用一套流程來要求自己,分享出來,和大家共勉。

1.空杯心態

就是說,你在遇上一件事,聽到一個觀點時,不要先入爲主地下結論、下判斷。

而是要清空自己的“成見”,讓一切歸零,因爲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吸收新的東西。

有一些人,習慣以自我爲中心。

他們特別關注自己的面子,當有不同意見時,就會開啓防禦機制,習慣性反駁。

他被自己固有的知識結構和過往經驗束縛了,經常以此去批駁別人。

這樣是不行的。每個人的認知和成長,都需要來自外部的意見,要向高手學習,向經典學習。

如果你人爲地給自己設置一道高牆,用成見塞滿自己的內心,那麼,很容易就變成高認知窮人。

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所以你一定要有空杯心態,放下“我”,這樣才能聽外界的聲音,纔不至於目空一切。

2.觀察

當你有了空杯心態,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觀察。

你聽見一個觀點,遇到一個問題,去到一家公司,看到一個別人的方案,先不要急着發表意見,證明自己,要閉緊嘴巴,睜大眼睛,豎起耳朵傾聽。

觀察,是爲了瞭解,你只有觀察到位了,才能掌握情況,纔不至於陷入亂說一通的境地。

更重要的,當你自己要行動的時候,才知道問題在哪,去學什麼,補什麼。

比如,部門開闢新業務,要做直播。你之前沒有幹過,就不能妄自尊大,覺得這事很簡單。

更不能對同事的探索指指點點,而是要仔細觀察,瞭解裡面有多少問題,有多少“潛規則”。

比如,直播場景怎麼搭建,粉絲特徵是什麼,話術怎麼引導,平臺支持什麼,不支持什麼,同行業的競對做得怎麼樣,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地方……

先觀察,見樹木,見森林,見人皆所見,思人所未思,你纔不至於陷入淺薄,才能在行動的時候更有方法。

3.假設

一個人之所以會成爲高認知的窮人,就在於他其實是浮於表面,而他自己卻認爲看透了一切,然後對別人指指點點。

所以,當你觀察到了足夠多的信息後,就要學會深度思考,抓住本質。

這個過程的核心,就是提出假設,通過一層層的假設,逐漸深入,進而搭建自己的認知框架。

提出假設,搭建認知框架,你需要有點、線、面、體的結構化思維。

點。就是你觀察到的現象。

比如,作爲管理者,你發現7、8月份總是有銷售辭職,這就是呈現出來的現象。

這時候你不要簡單歸因,着急招人補漏洞,很有可能招人也解決不了問題。

線。就是從現象到原因的因果鏈條。

你要層層假設,找到真因,他們爲什麼離職?是因爲賺不到錢?還是因爲沒成長?

通過假設分析,你發現是提成制度不合理,老銷售賺不到錢。而老銷售又忙於搞業務,沒有時間帶新人。

於是你發現,要解決的是制度問題,帶人的問題,而不是着急忙慌招人的問題。

面。知道因果關係還不夠,你還要擴大到面的層次去看待這個事情。

銷售總辭職,有制度的問題,有不願帶人的問題,還有沒有其他的問題?是不是大家覺得心受委屈了?內鬥複雜,心很累?

體。就是升到高維,從行業、趨勢、政策等方面看問題。

比如,解決銷售離職的問題,別人都是怎麼做的?又如,你未來想搭建一支怎樣的銷售隊伍?從未來倒推現在該怎麼做。

你會發現,在每一步提出假設、搭建起認知框架,你就能看清事物的起因、過程和結果。

你也才能抓住本質,而不是浮於表面,處於愚昧之巔,妄下結論,匆匆做事。

4.求證

你學會了假設,搭建了自己的認知框架,接下來要去求證,運用到實踐中去。

懂不懂得去實踐中求證,做到知行合一,是“高認知高手”跟“高認知窮人”最重要的區別。

有一個所羅門悖論:所羅門是一位國王,特別擅長給別人提建議,所提的建議能很好地解決別人的困難,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卻管理得一塌糊塗。

這一悖論告訴我們,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

如果你掌握了很多信息,學到了很多知識,哪怕建立了各種認知框架,但沒有驗證,那你等於什麼都沒有得到。

實踐出真知。如果你不實踐,就發現不了問題。你不去應用,那你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改變自己。

知識和認知有時效性,過了某個階段未必就再適用了;也有排他性,你從別的地方學來的東西,未必就適合你。

所以,一定要不斷求證,只有不斷在實踐中校正過程,最終你纔有可能真正掌握知識,迭代認知。

你也才懂得做事之人的不易,發現自己的虛妄。你會瘋狂行動,少說多做。

你做到了這樣,你就一定不會成爲一個高認知窮人。

硅谷鋼鐵俠馬斯克說,面對新世界,我們有兩個選擇,要麼只是旁觀者,要麼參與其中。

他選擇了參與其中,於是有了特斯拉電動車、星艦火箭,以及最新的“xAI”——馬斯克的AI計劃。

總之,真正厲害的人,絕不做浮淺的高認知窮人,而是真正躬身入局,參與其中,用行動去改變,用行動去證明一切。

共勉!

來源 | 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

作者 | 張麗俊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