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管理費!銀行理財產品密集下調業績基準和費率 收益跌破3%還有吸引力嗎?

財聯社4月18日訊(記者 曹韻儀)4月理財規模不斷上升,但理財產品背後的壓力不容小覷。

今日,多家理財子公司下調業績比較基準和費率,有的理財子公司調整超額部分收益計提規則,更有甚者直接將管理費率降至0%。業內指出,產品下調業績基準會給投資者造成未來產品收益下降的預期,可能會損失部分客戶,此時銀行推出費率優惠,不排除是出於挽留客戶的考慮。

多位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高收益資產稀缺所帶來的收益壓力,成爲當前理財面臨的主線問題。無論是存續還是新發產品,業績基準下限都呈現下降趨勢。銀行理財通過適度下調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限,主動降低負債成本,是化解資負矛盾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未來,存款利率持續下降後,理財收益率也可能會繼續下探,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將進一步降低。

多家理財子下調管理費率和業績基準

近期,多家理財子公司發佈公告讓利投資者,管理費率平均降至0.1%,有的理財子公司調整超額部分收益率,當產品年化收益率低於4%時不收管理費,更有甚者直接將管理費率降至0%。

4月18日,光大理財發佈多款理財產品費率優惠的公告,管理費均降至0.1%,部分產品I份額和K份額銷售服務費分別由0.3%、0.26%降至0.05%、0.01%。4月17日,興銀理財的多款固收類理財產品也降低費率,管理費由原先的0.3%下降0.1%,最低可達0.05%。

4月18日,建信理財公告,調整某固收類理財產品的超額業績報酬計提規則,當產品單個運作週期內的年化收益率低於4.0%時,不收取超額業績報酬;只有產品單個運作週期內的年化收益率高於4.0%(含)時,才按照超出4.0%部分的20%計提超額業績報酬。此外,招銀理財還發布公告,招睿金鼎(增益)封閉3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自4月17日起費率調整至0%。

“理財公司一般會根據投資環境,理財產品業績標下等情況對產品費率予以適當性調整。近期費率下調現象較多,一方面是投資環境不佳,理財產品淨值下降,理財公司階段性降費向投資者讓利,另一方面是理財公司積極搶佔市場份額,以量補價。”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未來費率打折的現象會很常見。

爲何理財子公司頻頻降低費率讓利投資者?背後還有產品難以達到業績基準的壓力。業內表示,下調理財產品費率目的在於應對特殊時期的產品淨值下跌或增長緩慢,向投資者階段性讓利,讓投資者更易拿到業績比較基準。

華西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田樂蒙表示: “在銷售中理財產品的業績基準往往作爲吸引客戶的宣傳方式之一,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的較大差距,或爲理財埋下贖回風險的隱患。”他指出,3月,除日開型產品外,其餘產品實際收益率均不及業績基準下限,且長久期理財產品業績倒掛現象更加顯著。

受到“資產荒”的壓力,近期多家理財子公司也下調了新發產品的業績基準。4月18日,建信理財發佈公告稱,2024年以來,債券市場調整幅度較大,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爲代表的無風險收益出現了明顯下行,債券類資產收益水平大幅降低。因此,建信理財睿鑫固收類14個月定開式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由2.6-4.2%調整爲2.2-4.0%

此外,華夏理財下調旗下多款理財產品的業績標準,以華夏理財龍盈固定收益類尊享1號三個月定開理財產品爲例,業績比較基準下調由3.15%降至2.95%;廣大理財陽光橙安盈季開5浩理財產品k由3.0%-3.4%降至2.9%-3.3%。

下限跌破3% 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呈趨勢

從業內整體來看,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呈現持續下調趨勢,尤其是高業績基準下限的產品下降更加明顯。3月股份行理財子公司的固收類、混合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均值紛紛跌破3%。

分產品來看,跟據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截止3月底,國有行理財子的固收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均值僅爲2.80%,股份行理財子固收類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均值爲2.85%,城商行爲3.15%。國有行和城商行理財子的混合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也都降到了3%以下。

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鬱表示,銀行理財產品業績基準下調主要是由於理財報價下降幅度追不上底層資產收益下行速度,導致理財報價和底層資產的價差收窄,甚至出現倒掛。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理財通過適度下調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限,主動降低負債成本,是化解資負矛盾的有效方式之一。

“高收益資產稀缺所帶來的收益壓力,成爲當前理財面臨的主線問題。無論是存續還是新發產品,業績基準下限都呈現下降趨勢,不過市場中仍有82%以上的存量非現管理財業績基準超過2.5%。”田樂蒙表示,受制於銷售端的壓力,理財繼續調降業績基準的速度和幅度也有限,短期內業績壓力將會持續。

業內指出,產品下調業績基準會給投資者造成未來產品收益下降的預期,可能會損失部分客戶,此時銀行推出費率優惠,不排除是出於挽留客戶的考慮。但是投資者對費率的下降並不敏感,更關注業績比較基準,因此持續下調也會給投資者帶來負面印象。

“在存款利率持續下降背後,理財收益率可能會持續下降,投資吸引力也會有所下降,投資者尋找靠譜的保值增值渠道並不多。” 獨立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一季度以來權益市場表現不佳,資金風險偏好比較謹慎,導致銀行理財規模提升,但未來理財收益率面對的壓力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