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關鍵人物──愛民如子沒官場文化 樸實而勇敢(二)

福建省福州馬尾區的左宗棠、沈葆楨公祠牌匾揭幕。(中新社資料照片)

臨潁縣在長達十餘年的匪患之中,各地自辦團練,協助官軍匪徒相抗,身爲舉人的陳星聚在鄉里也算望重一方,當然責無旁貸,捻匪亂起,他便在家鄉籌辦團練,參與保衛鄉里的工作。紛亂的時代,迫使一介讀書人,必得承擔重任,棄文講武,參與實際的禦敵工作,而他農家出身的背景和這段連村結寨辦理團練的經歷,磨練他成爲一位苦幹力行實踐者,也爲他日後參與各種剿匪工作平添寶貴的實戰經驗。這種團練武力沒有官場文化,只與百姓切身利害有關係,較諸官軍,他們樸實而勇敢,陳星聚的事業就是在這樣質樸的精神下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

啼聲初試 剿匪立功

陳星聚辦理地方團練的實際情形因爲史料闕如,詳情不得而知,但從今日可見的《臺灣省志》、《臺北縣志》、《臺北市志》等資料中可知他因爲在捻匪爲亂的這段時間裡在籍守城有功,以軍功保舉知縣同治三年(1864),清廷正式任命陳星聚爲知縣,開啓他的爲官生涯。這年他四十八歲,已年近半百,離他中舉已十五個年頭,真可謂大器晚成。捻匪杜絕了他的進士之路,不意卻因爲團練守城,爲他開闢意想不到的仕宦之門。

陳星聚一生爲官,全在福建省,與福建結下不解之緣。他後來奉派臺灣,當時的臺灣仍是隸屬福建省,及至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才獨立建省,陳星聚則在臺灣建省前兩年病逝臺北。除開一水之隔的臺灣,陳星聚先後在大陸的福建擔任過五個地方的知縣,首任之地便是順昌縣。順昌縣位於武夷山南麓,是個地瘠民窮的貧困縣份,他在此待了近三年,這雖是他初試啼聲的政治場域,但老成持重沈穩內斂的性格,讓他在這二年多中建樹頗多,就一位初入政壇的新秀而言,他的表現無疑是很亮眼的。

順昌縣因爲民貧財困,百姓生活拮据,日子難過,許多人鋌而走險,淪爲盜匪,加上有山勢之險,久而久之,就成盜匪藏身匯聚的所在。陳星聚上任的這年,洪秀全在天京(今南京)自殺,太平天國被湘軍瓦解,太平軍殘部四處逃竄,十月,朝廷調派原浙江巡撫左宗棠赴福建督師攻太平軍殘部,務求一網打盡。太平軍部分殘軍逃至閩省後不但得英人資助軍火,並與當地土匪也聲氣相通。左宗棠一方面請朝廷增調淮軍圍剿太平軍殘部,同時也要肅清當地土匪,以免爲虎作倀,所以督飭地方官員要配合緝拿搜捕當地匪徒,一旦捕獲匪黨,審明後均快速處決,以儆效尤。這些匪徒因爲官軍的緝捕,四處逃竄,沿途焚掠殺人,危害甚深。

陳星聚甫上任,首要工作就是積極配合左宗棠的官軍緝捕匪徒,在官軍與地方軍隊的合圍下,打擊匪徒的工作頗具成效,陳星聚三番兩次緝捕到匪首,並將他們訊明後正法,迫使匪勢頓衰。此外當地有一座九龍山,早在太平軍起事時,就有匪黨攻佔九龍山,依山恃險,盤據爲王,時日一久,此處就成了盜淵匪藪,官府雖曾多次出兵圍剿,均無功而還,甚至知府都成爲土匪的階下囚,以致無人敢再清剿九龍山上的土匪。左宗棠原欲發兵圍剿,陳星聚認爲百姓初始逃竄至九龍山,多爲不堪餉役負荷,乃不得已之舉,而山中土匪,原本也多爲務農的百姓,所以自告奮勇輕裝入山,苦口婆心,挨家逐戶安撫溝通,勸慰百姓下山務農,莫迫官軍清剿,他的美意與誠心,打動了百姓,也感動了土匪,紛紛棄干戈而事農桑,如此奔波數月,除了不肯就範的數名匪首全遭緝拿外,餘皆歸順接受教化。

感其恩德 特建生

陳星聚做爲地方父母官,能體恤民瘼,愛民如子,而非施展官威,用武力強逼匪黨就範,百姓也皆能體會他的苦心,對他心生敬重。九龍山向化的百姓和土匪感其恩德,特爲其建生祠,就是爲還活着的人立牌位祭拜,今日廟雖已傾圮不存,但九龍山居民還流傳着他勸撫百姓爲良的事蹟

其後,左宗棠奉調督師入粵,官軍一走,原本受到壓制的土匪又東山再起,剽掠各地,此時剿匪的重擔就落到地方官身上,這段期間陳星聚四處剿匪,同治四、五年間(1865-1866)他就四次補獲匪犯,審訊後梟首示衆,讓所有存心爲亂的匪徒心生警愓,不敢任意造亂。他的幹練與認真,讓閩浙總督左宗棠在連續幾年的奏稿中均無法漠視陳星聚的剿匪功勞。

陳星聚治理順昌縣前後二年餘,已經把這個土匪爲患的縣份管理的弊絕風清。同治五年(1866)六月,朝廷下令各省督撫推薦盡心民事,政績可紀的官吏,並將其事蹟上報軍機處以備任用。左宗棠與福建巡撫徐宗幹從福建省官員中共薦舉五位,其餘四位都是代理知府、知縣或同知,只有陳星聚是真正的縣令。《左宗棠全集》中左宗棠給陳星聚的評語是這麼寫的:「聽斷緝捕,矢勤矢慎,寬猛協宜,輿情悅服」這既是對他剿匪斷案行政能力的肯定,也是對他勤奮謹慎的處事風格嘉許,同時說明他寬猛相濟,施政手段靈活,不拘一格,更反映百姓心悅誠服的風評。左宗棠久在官場,閱人無數,若非陳星聚真有實才,當不致於溢美虛諛。

因爲左宗棠等上級長官的推薦,同治六年(1867)朝廷任命陳星聚爲建安知縣。建安縣與順昌縣比鄰,經濟狀況亦不佳,這個縣份雖無順昌縣那樣土匪爲患的問題,但百姓知識水準低落,絕大部分百姓目不識丁,這不但在推展施政上會事倍功半,而且百姓也難改善經濟,陳星聚明白唯有透過教育才有可能讓百姓翻身,脫離貧困,所以他到任後的施政重點放在文教上,修繕書院、考棚,推廣教育,雖然只有短短一年,但已經爲建安縣種下教育的根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