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雞娃工廠”批量倒閉:中產家庭的覺醒,從給娃斷供開始

最近這兩年,國際學校開始倒閉的新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熱搜榜上。

事實上,這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從2021年開始,互聯網上就時不時的有家長抱怨:自己高價報的國際學校暴雷、倒閉,以至於不得不緊急爲孩子尋找“接檔”之地。

但彼時,人們的關注點很明顯不在這種事上面。

所以,在大衆眼中,國際學校關閉潮,似乎在這兩年纔開始的。

雖然停止辦學的學校很多,但理由都是那幾個。

生源不足、經營困難、資金鍊斷裂、無法取得辦學資質......

表面上看,國際學校紛紛出現困境似乎與環境、政策和營收脫不了關係。

但若是仔細關注那些家長在網上發文時,字裡行間的抱怨、無奈和矛盾,似乎就能知道,曾經高高在上的國際學校大批量倒閉的原因,更多的是出現在了“人”身上。

“雞娃不如雞自己。”

“這個家長當得心累,讓孩子上個學真不容易啊。”

“公立學校的家長在焦慮,國際學校的家長也很焦慮。”

面對着越來越卷的競爭環境,越來越高昂的雞娃成本,許多家長陷入了難得的“迷茫期”。

尤其在國際學校暴雷環境加快後,這種迷茫更是添上些許“恐慌”的氣息。

比如,今年7月份厚德書院的停辦。

厚德書院是深圳,乃至全國數一數二的“私立高中”,也是國內第一所定製教育特色民辦高中,學生入學可以隨意選擇課程和就讀方向,可選擇高考,也可選擇出國留學。

厚德書院的師生比是1:4,師資資源更是雄厚,一所高中的老師幾乎都是國際知名高校畢業的高材生,碩博只是入門級,專家學者纔是主講人。

這樣一所學校,學費自然不菲。

高考部一年學費爲11.5萬,而國際部的學費爲25萬。

高中三年,加上其他的教具、課外班、生活成本,突破七位數,簡直是輕輕鬆鬆。

最重要的是,這所學校成立於2016年,到如今也不過才8年。

而之所以說厚德書院的創辦時間,是因爲學校在今年七月份被迫停課的原因,是“資金鍊斷裂、拖欠物業費、房租”。

這個理由,就十分戲劇化了。

據傳,這所收費高昂的學校之所以會資金鍊斷裂,完全是因爲學院母公司陷入了經營危機,從而抽取了學院資金,導致教育資金不足,才導致如今的結果。

但真相究竟如何,誰也不知道。

畢竟,現如今也不止它一家出現了這種問題。

根據公開數據,2020年以後,中國學校出現關閉潮,波及範圍極廣,幼兒園、小學、私立學校是重災區。

比如深圳,一個不缺錢,也不缺人的發達城市,短短4年時間,整整倒閉了9所學校。

以至於在家長們叫苦不迭的時候,很多教育中介機構的人也直言:

“比起找一個優質的國際學校,現在不少家長更想爲孩子找一個沒有風險的國際學校。”

但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難得很。

因爲在如今的大環境影響下,家長們的想法,從來都不是確定的,可國際學校的困境,是真實擺在眼前的。

高價“雞娃”是否值得?這是困擾了中國人長達幾千年的問題。

如今,國際學校的倒閉潮,將這個問題堅硬的外殼,敲開了一道縫。

這個問題的核心,始終都圍繞着“教育”兩個字來運行。

古代寒門子弟讀書艱難,一家供養一人的情況屢見不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理念深入人心。

而如今,教育資源豐富,生活水平提高,父母們的養育更傾向於孩子本身,希望能將其教育成一位優秀、開朗、卓越的現代化人才。

這也是國際學校這幾年來混的風生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國際學校,顧名思義,就是施行國際化教育的場所。

國際學校的授課方式與公立院校不同,用家長的話來說,就是更加自由、隨性,課程設置比較“高端”,校園環境和師資力量也極爲優質。

當然,價格也非常“美麗”。

不過,國際學校的受衆多爲中產階級,動輒五六數的教育成本在家長的考量中根本無足輕重,所以,其在短時間內迅速俘獲了衆多家長的“芳心”。

但國際學校爲何如今辦學如此艱難?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優質師資的流失讓家長們不滿了。

衆所周知,所謂“國際學校”事實上施行的多偏西式教育。

但凡是上國際學校的學生,家境幾乎都很優渥,相較公立院校主抓成績,國際院校的家長們更多地希望孩子能有眼界、有見識、有才能、對世界有更多的瞭解。

而在中國家長的固有觀念裡,自然而然的覺得: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似乎更爲優質。

但是近年幾年來,伴隨着政策的變動,社會環境的影響,許多家長滿意的歐美外教紛紛回國,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陌生的外教,很多還是來自小國家的外國人。

所以,家長們在選擇國際學校的時候,自然會存在這方面的考量。

當然,這只是外力因素,真正的內因,還在“人”上面。

作爲大衆主體的普通老百姓面對國際學校的想法,其實就六個字:不理解,但尊重。

大部分人面對這個問題,更多的其實落腳在“錢”上面。

很多人認爲,這種狂砸錢,只爲供養孩子上個好學校的情況,實在是多此一舉。

尤其是很多家長讓孩子讀國際學校的原因,是爲了出國留學做準備,這就更難以理解了。

因爲在當今環境下,付出的成本與回報,根本不成正比。

而這,不僅是大衆的想法,也是很多中產階級的想法。

沒錯,就是那波送孩子去讀國際學校的主流羣體們,如今,他們也開始遲疑了。

如今,中國意向留學越來越低齡化,根據一家留學中介機構的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學費大概在25萬——45萬/年,英國在10萬—30萬元/年、澳大利亞則在15萬—25萬元/年。

離中國較近的日本學費倒是不貴,大概在3.5萬元左右,私立也多數不超過五位數。

但從整體來看,2024年中國意向留學家庭的平均預算爲52.8萬元/年,對普通家境的學生來說,這可以說是非常昂貴了。

有意思的來了,這個錢,對很多中產家庭來說,其實也不便宜。

畢竟,大家都應該知道:有錢人和中產,不是一回事。

目前,我們國家比較認同的中產家庭,年收入應該在40——60萬之間,二線以上城市有車有房,賬戶資金至少要200萬。

那麼問題就來了。

一個家庭,上百萬的家底,每年穩定的收入,生活算是非常舒適優渥的了,但如果要供養一個讀從小就讀國際院校的學生,尤其有歐美留學計劃的學生,壓力其實是很大的。

更何況,七位數的成本砸下去,如果孩子去國外工作,簽證都是大問題,如果回國內,大多也只能砸出個月薪萬把塊的打工人。

於是,現實中,也有很多例子證明,信奉“高價雞娃”、“精英教育”的家長,很多都在孩子大一些之後把孩子轉到了公立學校。

更何況,現如今,就業環境不穩定,中產失業、收入下跌的情況屢見不鮮,又在面對國際學校學費高昂,公立學校資源升級,花費較低的情況下,作出這種選擇不是什麼值得驚訝的事。

時代的一粒沙,砸到任何人頭上都是一座山。

這句話在21世紀初的教育界,顯得格外的殘酷。

近幾年風雲變幻,各個行業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動,於是,人們對金錢和資產的執念變得前所未有的強。

就像許多家庭不再糾結於“精英教育”,被很多人認爲是資金上的窘迫和投資上的考量。

但在“孩子”的問題上,從來都是不缺溫情元素的。

教育從來都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與其說如今國際學校的困境是中產與學校的矛盾,倒不如說是大衆與“雞娃”的矛盾。

盧梭說: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古今中外,所有偉大的學者和名著,都沒有給教育下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

但在這個一切皆有可能的時代,人類教育觀念的改變,似乎驗證了,教育,就是沒有定義的。

參考資料:

1、北京商報:《國際學校秋招:低齡留學趨勢漸顯》

2、三聯生活週刊:《外教流失、學生退學,直通留學的國際學校挺不住了?》

3、 鳳凰WEEKLY:《第一批雞娃的80後,已經「斷供」了?》

4、大考試:《這市連續9所學校倒閉》

*文章內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又又雙

編輯: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