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雲”攪動的雲計算江湖

作者 | 葛覃

當“國雲”橫空出世,雲計算產業的潮水將向何處涌動?

日前,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雲生態大會正式舉辦,大會以“共鑄國雲,智領未來”爲主題,國資監管雲正式上線,“國雲”這一名號傳播甚廣,業界十分關注“國雲”將對行業產生何等實質影響。

“國雲”的發展有跡可循,一開始,衆多有國企央企背景的雲服務商,紛紛標榜自己是“雲計算國家隊”,此後“國資雲”概念被提及,但更多是地方行爲,直到本次的“國雲”,國資委定調“國家雲”“國雲”,至此“國雲”名號歸屬告一段落。

比起“國雲”的響亮名號,產業廠商更關注“國雲”的邊界與排他性。

“國雲”是什麼?

國資委對於“國雲”的描述是:中國電信引入多家中央企業戰略投資者打造國家雲公司,統籌開展科技創新、設施建設和安全防護體系部署,加快構建推動雲原創技術生態。

此定義主要闡釋兩個內容,一是天翼雲作爲國家雲公司,二是國家雲的主要任務,構建推動雲原創技術生態,也就是要在國產技術的自主創新層面做文章。

這與此前“國資雲”的概念有所不同,根據賽迪顧問發佈的《國資雲建設白皮書(2021年)》,國資雲是由國有企業建設和運營、專門服務於國有企業的雲平臺,旨在保障國有數據資產安全和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以提供國資監管、國企管理和數字化運營等服務。

國資雲一般由兩種類型的雲平臺組成,一是由地方國資委牽頭投資、設立、運營的綜合性國資雲平臺,二是由國企自行建設或改造、滿足一定安全條件且與綜合性國資雲平臺實現信息互聯互通的私有云平臺。

國資雲的定義更偏向於使用方,國資機構和企業使用的雲就是國資雲,“國雲”包含國資雲的一方面,例如本次上線的國資監管雲,同時站在供應商的角度,天翼雲成爲指定的“國雲”。

在一衆“國家雲”公司備選中,天翼云爲何脫穎而出?這與中國電信的資源稟賦以及提早佈局息息相關。

運營商具有機房和網絡等資源,是雲服務商的供應商,即使到現在,阿里、騰訊和百度等衆多公司也必須採購運營商的資源,所以運營商被視爲雲計算的一大潛力股。然而,隨着AT&T等海外運營商探索失敗,紛紛退出雲計算市場,國內運營商也開始猶豫起來。

早期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對雲計算業務並不積極,天翼雲枯坐冷板凳,積蓄了雲計算業務轉型必需的條件,而後天翼雲成功突圍,成爲全球最大的運營商雲,相當一段時間裡,天翼雲都是頭部乃至前十雲服務商中唯一的運營商。

時至今日,天翼雲順理成章成爲國家雲的合適框架。雲網融合是天翼雲的重要發展方向,雲網分離的傳統架構無法滿足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帶來的大規模上雲需求,天翼雲下一步更注重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帶動芯片、操作系統等軟硬件技術協同。

雲計算國家隊的內部競爭

近兩年,雲計算市場增速有所回落,也使得行業競爭加劇。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市場聲量較強的阿里雲和騰訊雲等,主動選擇穩健和收縮防線,而市場另一股力量,主攻政企市場的雲服務商,競爭烈度有增無減。

例如,2022年5月,孝昌縣公安局發佈《移動警務平臺建設項目》招標公告,預算360萬元,中國電信孝感分公司以236.8萬元中標,但隨即被中國移動孝感分公司投訴,致使標的被廢。

類似地,還有曲靖職業技術學院《校園信息化建設項目》,預算1723萬元,中國電信曲靖分公司以1592萬元中標,之後浪潮雲向上投訴,致使標的被廢。

如上兩例是大環境下的縮影,如今雲計算項目中標之後的爭搶很是常見。政企市場進入數字化建設的又一輪高峰期,衆多雲廠商瞄準了新增的市場蛋糕,天翼雲本身就是政企市場上顯眼目標,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市場拓展邏輯相似,也最先燃起戰火,此後戰火甚至蔓延到華爲、烽火、浪潮等市場主要廠商。

而互聯網雲服務商在此期間暫避鋒芒,沒有盲目擴張大舉拓展,更多選擇政企市場中的差異化標的,兩股陣營的競爭遠沒有“雲計算國家隊”內部競爭來得激烈。

“國雲”效應加持下,也讓天翼雲成爲衆矢之的,不過從市場表現來看,天翼雲並沒有受到太多影響,呈現出逆勢增長的態勢。

根據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1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151.3億美元(1021億人民幣)。

其中天翼雲(IaaS+PaaS)市場份額增加0.6%至8.9%,收入69.86億。在中國公有云市場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天翼雲發展勢頭強勁,逆勢追擊。天翼雲2021年H2在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佔比達10.3%,在第一梯隊中增速最快,收入64.47億,位列第四。

實際上,這也體現出雲計算行業風向的變化,以阿里云爲代表的雲服務商開啓了雲計算的第一階段,以華爲云爲代表的政企雲服務商推動行業進入2.0時代,在此期間,衆多雲計算國家隊凝聚成爲新一輪的市場主導力量。

“國雲”的擴大效應

“國雲”是市場分化的前奏,還是一統天下的號角?筆者認爲是前者,“國雲”既有優勢,也有掣肘。

從市場規模上看,雲計算是一個千億規模的產業,必然不可能只由一家雲服務商把持,行業已有格局較爲穩固,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天翼雲和AWS共同構成第一梯隊,馬太效應顯現,中長尾雲服務商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符合雲計算的行業規律。

從用戶需求來看,政府等機構更注重安全和服務,而企業更注重成本和效率,以數據安全爲例,儘管雲服務商都宣稱能夠確保數據安全,但在國內規章條例的指導下,政府部門、部委機構、央企國企等更願意把數據保存在自己的私有云環境下,而在國外市場,大如美國政府、國防部的雲計算環境,都由AWS等公司打造。

額外的數據安全等需求,意味着花費更多的成本以及犧牲一定的效率,不是所有行業都願意和需要付出。例如互聯網行業更注重快速創新,往往不需要高階的雲服務,而是低成本的試錯與迭代,這也不是“國雲”的主要市場。

從“國雲”的誕生背景來看,雲計算並不像通信行業一般,歸攏於有限的幾家電信運營商,“國雲”更多在雲計算產業國產化扮演關鍵角色,這也是央企肩負的責任。

例如中國電信基於天翼雲4.0,發佈信創專屬雲、信創私有云、信創雲電腦三款信創雲產品,支持一雲多芯,可適配各類國產化CPU和操作系統技術路線,支持多種主流國產化終端和外設,在信息安全防護,用戶數據加密,企業級應用管控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

雲計算產業尚處於動態調整階段,“國雲”不可避免地會侵蝕掉部分雲服務商的蛋糕,但市場整體向上增長的大邏輯不會變化,新的產業秩序正在建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