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聰明人也被騙倒!疫情下如何打擊假訊息傳播?
▲臺灣的疫情指揮中心爲嚴打假訊息,不惜祭出重罰。(圖/指揮中心提供)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BBC)週二(12日) 發表文章指出,每當公衛危機來臨時,都會出現假訊息大爆發現象。而即使是聰明人有時候也難法避免被騙倒。人們爲什麼會被假訊息誤導呢?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人們又該如何降低被假訊息所造成的傷害?
人類爲何容易被假訊息誤導?
報導指出,人類之所以有時會相信虛假訊息,原因之一在於人們每天都會面對大量的資訊,因此常常只能依靠直覺來判斷資訊是否真實。而假訊息 的傳播者正是抓準了這一點,採用描述性的語言、生動的個人故事、並且給文章 配圖使其視覺化等方式,增加人們的熟悉感,讓資訊看似「真實」 ,阻礙人們運用批判性思維覈實消息來源的真實性。正如一篇論文的作者所說:「當思想流暢的時候,人們會跟着點頭。」
另一方面,社羣媒體也讓人們更容易上當受騙。最新的證據顯示, 許多人會在不考慮內容準確性的情況下,本能地分享內容。
加拿大里賈納大學(University of Regina)誤導心理學的首席研究員潘尼庫克(Gordon Pennycook)要求參與測試者,判斷關於新冠病毒爆發新聞標題的真假。 當參與者被要求判斷陳述的準確性時,只有25%的人認爲虛假標題是真實的。然而,當被問及是否會分享這個標題時,卻有大約35%的人表示會分享這則假新聞。
潘尼庫克說:「這說明,如果人們認真思考,是可以辨別分享的消息是真是假的。」然而,通常人們在社羣上分享消息前思考的是:這個消息是否會被人們喜歡、 而並非 它的準確性。潘尼庫克說:「社羣媒體並沒有鼓勵分享內容正確的文章,它鼓勵的是參與。」
另一方面,心理學研究也顯示:有些人天生比其他人有更強的反射反應。 這一發現有助於理解爲什麼相對於其他人,有些人更容易受到假新聞的影響。
潘尼庫克和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名爲「認知反射測試」(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簡稱CRT)的工具來測試一個人是傾向於深思熟慮、深入分析思考,還是使用最初直覺思考問題。運用最初直覺思考問題的人通常被心理學家稱爲「認知吝嗇鬼」。
認知上的「吝嗇」,使人們容易受到認知偏見的影響,它改變了人們對資訊(和假訊息)的處理方式。潘尼庫克發現:當有談論新冠病毒的文章時,那些在CRT測試中得分低的人,辨別假新聞的能力也比較差。
北卡羅萊納州特勒姆市杜克大學的心理學者史坦利(Matthew Stanley)報告說, 人們對新冠病毒虛假理論的易感性,也出現類似的模式。史坦利表示, 大約有13%的美國人容易相信虛假理論,這會妨礙公衛生法規和社交禁令的執行。
如何打敗假訊息的傳播?
面對氾濫的假訊息,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以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不受欺騙。首先,考慮到人們「在思想流暢時更容易點頭附和」的特性,試圖揭穿謊言,尋求真相的工作應該避免過於複雜。也就是說,爲了打擊假訊息,儘可能簡單地陳述事實很重要。文章建議,在宣傳正確消息時,人們可以藉助圖像和圖表這樣的輔助工具,儘可能簡單地呈現事實,讓說法更容易視覺化。正如史坦利所說:「對那些不願意反思和深思熟慮的人,我們需要更多的溝通和戰略工作。」 光希望說法站得住腳是不夠的。
如果可以的話,人們還應儘量避免重複謊言本身。重複讓人感覺這個說法更爲熟悉,會增加「真實」的感覺。 而當我們傳遞網路訊息時,我們要注意在傳遞之前多考慮一下它的事實基礎,多問以下幾個問題:該資訊是出自傳聞還是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能追查到原始來源嗎?跟現有資料相比如何?作者是否倚賴於常見的邏輯謬誤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此外,潘尼庫克同時建議,社羣媒體和網路可以透過相對直接的干預,促使用戶更有辨識力。他說,社羣媒體平臺可以偶爾自動提醒用戶在分享前三思而後行,仔細的辨識也更能幫助企業找到可靠的策略。
文章最後說,就像我們試圖控制新冠病毒本身一樣,我們需要多管齊下的方法來打擊擊傳播虛假資訊假訊息及可能危及到生命的假消息。隨着危機的加深,阻止虛假訊息蔓延將是每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