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案2死 外界高度懷疑「米酵菌酸」作祟?專家指應先釐清1事

「寶林茶室」爆發食物中毒事件,專家指出,應先釐清真正的感染源,並蒐集國際間新興食物中毒案例。本報資料照片

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擴大,目前已累計至少14名個案,其中2人死亡,立委質疑,直至案發後第8日新聞大量露出,整體通報時間實在拖得太長,且衛福部至今連被高度懷疑的「米酵菌酸」檢驗方法都沒有,專家指出,應先釐清真正的感染源,並蒐集國際間新興食物中毒案例,但如果要將所有的的檢驗方法都建立,會不符合比例原則。

衛福部昨天首度針對「寶林茶室」事件,召開跨部會專家會議,與會人員都認爲,中毒原因最可能還是來自食物本身,針對外界討論的「米酵菌酸」,專家都認爲「可能性滿大的」,食藥署、臺大、北榮等單位目前都已訂購標準品,預計下週送達,就可以展開相關檢驗。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今天上午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質詢時提到,寶林茶室食安事件第一例死亡發生於25日,個案19日用餐,後續21至23日都有患者發病,但直至案發後第8日新聞大量露出,民衆纔有警覺,在就醫時主動告知,由醫院通報,時間實在拖得太長,且衛福部至今連米酵菌酸的檢驗方法都沒有,「對於新型態食物中毒危機意識薄弱。」

臺大農化系教授蘇南維說,這次的案件跟一般食物中毒明顯不同,在臺灣可能也是第一次發生,像這種非常規的突發事件,應該要等到正個事件進程走完,再檢討程序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現在檢驗結果都還沒出來,講這個有點太早。

外界關注,還有哪些事情是現階段可做的,蘇南維表示,目前主要要做的,應該是統整國際間的新興食物中毒案例,「很多事情都是case by case」,因爲做檢驗都非常花錢,如果都要先全部做起來的成本會太高、不符合比例原則。

現在有說法認爲是「米酵菌酸」微生物污染造成,蘇南維說,如果真的是人爲惡意添加的中毒事件,處理模式就會不同,所以這纔是最需要先釐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