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吃石斑」跳票 學者直指這兩原因

「班班吃石斑」甫上路2個月即遇到調度問題,目前仍有9個縣市連1次石斑都還沒吃到。(本報系資料照)

「班班吃石斑」甫上路2個月即遇到調度問題,目前仍有9個縣市連1次石斑都還沒吃到,本學期能吃滿4次相當不樂觀。學者指出,營養午餐加工切魚片需要大魚,但這些「規格外」的大魚池邊價卻會降低,加上餐飲業需求增加,石斑魚尺寸剛好價格還更好,只能說這次農委會在「規格」與「價格」上都未了解透徹。

根據農委會統計,目前已有13個縣市已供餐石斑魚,部分學校已供餐2次的縣市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 苗栗縣、嘉義縣、臺南市及高雄市 ;但仍有9個縣市尚未供餐,除了彰化縣是因爲無其他墊付預算經費外,其餘8縣市則仍待供應廠商調配貨源。

根據農委會推估,預估今年石斑魚產量1.6萬公噸,11月底在池量約2040公噸,然而校園午餐的需求量爲463公噸,僅佔總體2.8%,理應綽綽有餘。

臺灣鯛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表示,目前產地的魚體太小,也就是缺少符合加工規格的魚,石斑魚大概600至1000公克的規格適合餐廳上桌,但作爲營養午餐的魚片取肉率還是太低。

郭建賢說,大魚看起來肉多,但其實是屬於規格外的魚,規格外的價格反而會下降,加上池子的容量固定,把魚養大代表養殖池的空間被擠壓,繼續養大還要增加額外的養殖成本,漁民賣魚的意願當然也低,即使產地都是魚,但卻無法給出適合加工規格的魚。

有業者指出,當初「班班吃石斑」政策喊得震天響,但卻沒有考慮到需求集中時面對加工量能可能不夠,現在加工廠因爲魚小處理費工,導致產能受到影響,幾乎都是賠錢在做,而且邊境解封后餐廳需求量增加,魚養到剛好尺寸就可以賣,而且價格還更好,賣給餐廳更符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