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神明、愛吃臭豆腐 印僑協會會長來臺40年曝心聲

今年72歲的臺北印僑協會會長Kish,已在臺北生活40年,他見證了臺灣產業發展史,也參與了近年臺灣與印度關係緊密連結的發展。(圖/財訊提供)

11月13日晚間,總統府旁的「臺北賓館」充滿濃濃印度風。莊嚴的印度神祇分立,處處鋪着鮮花與搖曳燭光,在傳統印度樂聲中,盛裝而來的印度賓客們互相交談,節慶與喜悅的氣氛盈滿空氣中。

根據《財訊》報導,這是史上第1次,外交部在臺北賓館參與舉辦印度新年「排燈節」(Diwali)慶祝活動,外交部部長吳釗燮次長田中光到場祝賀,印度駐臺代表戴國瀾、立法院臺印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會長吳玉琴等人都出席與會。由這場晚會可以看出臺印關係升溫的事實,以及臺灣政府對印度與印僑重視的態度

來臺40年 見證臺灣產業發展史

臺北市印僑協會會長Kish Harkishin和妻子Rashmi,也是出席晚會的賓客。他是臺北的印度僑民領袖,在臺從事貿易40年,等於見證了臺灣的產業發展史,也參與了臺灣與印度緊密連結的發展。

以Kish之名自稱的Harkishin,小時候家境貧窮,但父母盡全力讓他完成大學教育,曾在印度的廣播電臺擔任過播音員。1981年,他得到一個臺北貿易公司工作機會,毅然留下妻子與兩個年幼女兒,獨自來臺北打拚。Kish說,當時印度經濟不好,但印度人很會做生意,哪裡有機會就到哪裡。1980年代臺灣的製造業很強,貿易興盛,也吸引很多印度人到臺北。

印度人因爲宗教關係,大都不吃牛肉豬肉,當時臺北沒有印度餐廳素食餐廳也很少,Kish接受《財訊》團隊採訪時表示,在臺北第1年吃了不少苦頭。他永遠記得,在臺北的餐館,他只能吃「宮保雞丁」和「麻婆豆腐兩道菜;完全不會烹飪的他,只好自己煮飯打理3餐。

因爲工作認真,Kish第2年獲得印度老闆加薪,他立刻把老婆和兩個女兒接來臺北。第3年,他自己創業,在臺北成立貿易公司,第3個女兒也在臺北出生,從此一家人安居下來。接受《財訊》團隊採訪時,Kish感性地說,那時他並沒有決定未來要在哪裡,只是當時在臺北的收入,比在印度高許多;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現在你問我,我會說,臺北已是我的家,無論如何我都不會離開臺灣,或許會死在這裡。」

Kish公司的貿易項目,等於是一部臺灣產業發展史。一開始,公司出口臺泥水泥袋北韓,後來出口紡織品香港歐洲等地,再來以機械機具爲大宗,例如馬達電扇吊扇商品出口到奈及利亞等國。隨着臺灣產業轉型,現在出口的項目是電動腳踏車電動車電池科技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