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併購擬IPO企業”漸成趨勢 方案需兼顧靈活性與確定性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擬IPO企業轉道被併購重組,反映了市場主體的多元化需求和資本方案的靈活性,同時也是企業和資本市場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結果。

硅寶科技併購嘉好股份,只是今年A股公司併購擬IPO企業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據記者初步統計,2024年以來,已有近10家A股公司宣佈併購此前擬IPO企業的控股權,包括通威股份以增資和協議收購方式併購潤陽股份51%股權,永達股份擬以現金方式併購金源裝備51%股份等。

放在更廣闊的視野考量,除了A股上市公司,港股上市公司也對併購擬IPO企業控股權興趣濃厚。比如,去年從北交所撤回IPO申報材料的青鳥軟通,今年就被環球租賃宣佈併購51%股權,該併購方是港股環球醫療子公司。

A股公司併購已上市公司的案例也不斷增加。今年,華潤三九宣佈收購滬市公司天士力股權,廣東宏大擬入主滬市公司雪峰科技,“A控A”熱潮翻涌,背後指向包括促進企業打通產業上下游、優化產業鏈一體化水平、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A股公司併購擬IPO企業,實際上是“A控A”運作的前置化——兩種模式都指向產業協同邏輯。不過,相較於後者,A股公司併購擬IPO企業,往往流程相對快捷、估值也更爲理性。

IPO與併購重組之間,一直存在“蹺蹺板效應”。從近年來政策取向來看,客觀上增加了蹺蹺板的“傾斜度”。一方面,新“國九條”、“科創板八條”等新規漸次推出,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優化上市條件,被業內視爲IPO全流程嚴監管信號;另一方面,監管多措並舉活躍併購重組市場,市場加速從“套利邏輯”走向“產業邏輯”,走向高質量發展。

從IPO到被併購,驗證了企業主體資本方案的靈活性。這個過程已經形成生態鏈,指向多贏。

對上市公司而言,撤單的擬IPO企業中,很大比例已經建立起良好的商業模式,可以作爲上市公司外延發展的選秀池,整合後存在爲上市公司帶來穩定收入和利潤增長的可能。

對於擬IPO企業而言,一方面,有些只在特定賽道做得好,更適合走被併購之路;另一方面,撤材料後倘若再度申報,結果依然是個未知數,併購重組既可以解決企業的資金困局,也能更早鎖定諸多確定性。

對於投資方和中介機構來說,先期創投機構退出收益雖然有所收窄,但是能滿足退出要求。而轉型期的投行機構也樂於重新梳理自己的項目,看是否合適被併購。

但擬IPO企業轉向併購之路,並非只有鮮花,也有荊棘。

從今年宣佈A股公司併購擬IPO企業後續推進來看,只有硅寶科技牽手嘉好股份等少數案例完成併購;而登雲股份收購速度科技、亞通精工收購興業汽配、納芯微收購昆騰微等案例均以失敗告終;通威股份增資控股潤陽股份等案例尚還處於初步意向階段。

這映射出併購重組的複雜性。不僅取決於買賣雙方的博弈,例如併購交易涉及複雜的談判,可能會受到雙方意願、財務狀況、企業文化等因素影響。而且,市場環境的變化可能導致交易難度增加,或是時間延長。某些行業的監管政策,也可能會對一些擬IPO企業或被收購企業的業務產生限制或要求。

即便是已經交割的併購案例,整合也是未來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只有更深層次的文化整合,上市公司才能讓“迎娶”來的擬IPO資產真正成爲自己的“白月光”。

因此,擬IPO企業轉道併購重組之路,是一條鮮花與荊棘並生之路。相關各方的資本方案,在驗證靈活性的同時,更要重視確定性。這既包括對併購重組流程複雜性的應對,也包括企業對各類因素的綜合考量,以便做出適合自己長遠發展的資本戰略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