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原因引發「戀童癖」 夫妻關係失和竟是其中之一!

▲4大原因引發「戀童癖」。(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文/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

戀童癖是變態的一種,主要表現是對未成熟的兒童追求生理心理性需求性快感,來獲得性滿足,而非對成熟異性感到興趣。造成戀童癖的原因很多,國外研究報告指出,大部分都與後天的心理髮展有關,主要可歸類於4大原因。

1.人際互動受挫病患可能在學校工作上與人在互動受挫折,或人際關係不好,覺得與成人互動困難,或是需要耍心機,因而感到恐懼、害怕或緊張。久而久之就把與人互動的興趣轉到較單純或較好操控的兒童身上,藉此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2.夫妻關係失和 病患可能因夫妻相處感情不睦,或性生活不滿足,因而對異性成人失去興趣,進而將個人的興趣轉向容易得逞的孩童身上。3.性發展偏差病患在心性發展過程中,可能留戀於孩童時期,喜歡孩童或是關心孩童,但這種心理或行爲已超出正常範圍,因而造成了戀童傾向。

4.其他可能因素- 出現類似精神醫學人格違常或是人格偏差。- 突然遇到重大事故或創傷而退化到喜歡孩童時期。- 因智能發展遲緩或器質性因素,造成腦功能損傷,因而引起戀童病態

▲夫妻關係不睦竟是引發戀童癖的關鍵之一。(圖/家暴示意圖/記者徐文彬攝)

戀童癖可以經治療後改善嗎?要改善戀童癖的症狀,最需要患者本人和家屬的充分配合。另外,還要請教育社工法務單位協助,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包括心理、行爲治療等。

對戀童癖的治療,目前除了使用藥物,例如給病患使用抗雄性激素,來限制戀童癖的慾望,還可以結合心理與行爲治療,培養病患正常興趣與正常性需求,逐步矯正原來對成人異性的排斥,或變態的戀童興趣等。

此外,在行爲治療中,可利用厭惡性療法,當病患有想要親近兒童的意念或行爲時,給與能造成病患痛苦的負性增強物,如催吐劑、電刺激等,透過產生厭惡性的增強反射,降低或抑制戀童行爲。在整個學校教育上,特別是從國小高年級到國高中時期,應健全兩性教育,提供完善的心性發展環境。一旦患者出現有別於同儕的互動情形,例如異常的談到或是關心孩童等,則需及早介入輔導。此外,家長或學校也要教導孩童重視自己的身體安全,避免一個人玩耍或與陌生人接觸,如此,才能降低類似戀童癖造成的不幸事件

●本文由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