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米巨魚現身三峽大壩,大量“水老虎”引發擔憂,專家:不必干涉
從2023年夏天開始,三峽大壩地區的水域就曾出現了不少讓人驚奇的畫面——大量巨魚聚集在此,把水面都“染黑”了,其中甚至不乏體長3米左右的,這讓岸邊的遊客看了後連連驚呼。
【長江大魚羣】
不過從航拍以及遊客們拍下的魚羣畫面中,有不少人發現,好多年沒有出現的“水老虎”也開始大量聚集了。
那些見識過“水老虎”威力的人便開始擔憂,長江通過禁漁好不容易纔重新建立起較爲穩定的生態系統來,“水老虎”會不會讓這樣的光景變成曇花一現?
針對大家的擔憂,專家卻表示不必干涉,這是爲何?理由很簡單——大自然有自己的方式。
迅猛的“水老虎”
“水老虎”並不是真正的老虎,而是一種被叫做鱤魚的掠食性魚類。
【鱤魚】
鱤魚也被稱爲黃頰魚、黃鑽魚、竿魚、大口鱤、鰥魚等,主要棲息帶有一定流速的淡水水域中,在我國的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等地都有分佈。
它們的遊動迅速,行動非常敏捷,主要生活在中上層水域。
其幼魚主要以浮游甲殼動物和其他魚苗爲食,較大的個體則會以小型魚類爲食。它們一般不會有集羣現象,只會在每年漲水時逆江而上交配產卵,退水時再順江而下。
【鱤魚】
在捕獵時,它們會根據水流的細微變動判斷獵物的所在方位,一旦鎖定便會緊追不捨,直到對方疲憊不堪、精疲力盡,再一口將其咬住吞噬。
即便這時候的獵物還尚有力氣,也無法掙脫鱤魚的V字型大嘴,因爲在它們的口腔下方有一個凸起的“暗釦”,獵物一旦被這個凸起卡住,基本就等於被死亡鎖定了。
【鱤魚嘴】
而且鱤魚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在1~38℃的水溫裡,它們都能生龍活虎。甚至天氣越熱,它們越活泛,吃得也越多。
一條20斤的鱤魚每天就大約需要吃掉3斤左右的魚苗,按照這個比例推算,一條百斤級的鱤魚每天的食量能達到15斤以上。
而在十幾年前,因爲山區水利工程的建造,水域環境的惡化等原因,鱤魚的自然資源急速下降,很多地區都看不到鱤魚的身影了。
【鱤魚】
而這兩年隨着長江禁漁的成果逐漸顯現,鱤魚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了三米大的個體。
但因爲它們的生性實在太過迅猛,所以大家才擔心長江中的其他家魚會被鱤魚吃幹抹淨。
自然有自己的運行規則
但是水利專家表示這種現象其實是正常的,不用人爲進行干預。
鱤魚雖然對環境溫度的適應性強,但是它們對水質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在生態遭到破壞時,它們的數量纔會急劇下降。
【魚羣中的鱤魚】
而這兩年鱤魚在長江中的數量增多,也正好表明了長江生態環境正在穩步改善。
且隨着長江保護法的實施和增殖放流工作的開展,長江裡也不只有鱤魚這一種魚類的數量種羣在逐漸增多,四大家魚的數量變化也尤其明顯。
根據2024年金沙江下游梯級和三峽水庫生態調度試驗報告顯示,2024年以來,宜都、沙市江段產漂流性卵魚類總產卵規模分別達到了約687億粒和609億粒。
其中四大家魚的總產卵規模分別達到了342億粒、223億粒,已經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四大家魚】
這些魚類自身數量增加的同時,也爲鱤魚這種頂級掠食性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因爲食物豐富,生存環境充足,所以小敏的數量纔在短時間內得到了爆發式增長。
但是這種增長是暫時的,屬於短期優勢種羣現象,隨着繁殖期的結束以及長江生態鏈的自我修復,最終鱤魚和其他的魚類會達到一種動態的物種平衡。
【小明】
如果人類出手干預,反而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失衡。
長江生態恢復情況喜人
而隨着十年禁漁期的展開,長江水域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不少曾經消失在人們視線中的水生生物,數量都有了明顯的增長。
比如此前曾被宣佈野外滅絕的長江鱘,2024年夏天時就再次出現在了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中。
【長江鱘】
還有江豚等珍稀動物也都紛紛在長江水域現身,就連長江刀鱭都在時隔30年後重新回到了洞庭湖水域。
再比如最先試點全面進步的赤水河,現在的資源量已經達到了進補前的兩倍,其中特有魚類總數已經由32種上升到了37種。
此外,長江水域的水質總體較好,已經重回了可以滿足魚類生長繁殖需要的標準。
除了水生生物的生長以外,在長江江畔的一些國家自然保護區中,各種以魚類爲食的保護動物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如白鸛,白枕鶴等。
【白鸛】
這也充分說明禁漁措施的實施,使得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量急劇下降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且呈現出了逐步恢復的向好趨勢。
長江十年禁漁是爲全局,爲子孫謀的重要決策,我們也應當大力支持,爲母親河的生態大計做貢獻。
參考資料:
【1】2024年金沙江下游梯級及三峽水庫生態調度試驗結束·人民日報
【2】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 曾被宣佈野外滅絕的長江鱘現身長江雲南水富段·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