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壩區有大量“水老虎”橫行,見誰啃誰!專家:建議不要干涉

自2021年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頒佈後,不少瀕危魚類重回人類視野。可以說,長江禁漁已獲得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然而近期,有生活在三峽大壩周圍的居民,發現三峽附近居然出現了“水老虎”,甚至已經達到了氾濫的程度。它們行事那叫一個囂張,管你是不是國家保護魚類,張嘴就啃。

這也引得不少人的擔憂:如果放任這些“水老虎”,長江其他魚會不會被吃滅絕?以及,10年禁漁,還有必要再堅持嗎?

水中“老虎”——鱤魚

上文我們說到的這些“水老虎”,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它們的學名叫做鱤魚,這種魚的名字挺有意思的,讀音和“敢”字相似。

而這個“敢”也與它們的性格一樣,敢於和其他的人或者物種挑釁,就像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般勇猛,但凡是它們見到的魚類,都會變成它們的“盤中餐”。

鱤魚的腦袋和別的魚類相比要顯得更長,而且一直到嘴部都是尖尖的體態,但是嘴卻可以張得很大。

鱤魚身體較扁,全身呈銀色,還泛着一點黃色,而且鱗片排布緊密,就像刀槍不入的盔甲一般。

但,要說鱤魚和別的魚類不同的地方,那必須是它的龐大體型了。通常,一條普通的鱤魚體長就有60~80釐米左右了,體重大約二十五公斤左右。

而個別最大的甚至能達到2米,體重也能達到六十公斤,和一個普通人的體重並無差別了。

鱤魚就憑藉自己的大體積在淡水水域中橫衝直撞,甚至比我們所熟悉的黑魚、鱖魚要更加兇猛,甚至也可以把後面兩者給吞食掉,所以說它們是淡水界中的“老虎”。

鱤魚在吃的上也是不挑剔,不管葷的還是素的,都直接張口就吞。哪怕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落葉,它們也會照樣吞下去。而且它們的食量也是相當可觀,每天可以吃掉自己體重10%以上的食物,真是個名副其實的“大胃王”。

除了胃口大,鱤魚也是對外界的動靜非常敏感,雖然它是個近視眼,但一旦它感受到周圍水流微小波動,它就能定位到獵物的位置並立馬出擊。

特別是當天氣開始炎熱起來時,鱤魚就會活躍起來,胃口也逐漸變大,一天食量可達到10斤活魚。

雖然鱤魚在淡水界中是讓人聞風膽喪的對象,但是對於釣魚佬來說,可是釣魚的最佳品種之一。

在江蘇有一名釣友在野外垂釣的時候,拼了命獲得了一條體長接近1.7米,體重達到108斤重的巨型鱤魚,整個對抗的過程中更是長達一小時。

所以能釣到這樣的魚,也算是釣魚佬們的終極夢想了,有些漁場也會特意養殖一些鱤魚來吸引釣魚愛好者前來垂釣。

鱤魚也是可以食用的,特別它體內還有大量的營養元素,能有效的治療脾胃虛弱、反胃吐食等症狀。

有關它的燒法也有很多,紅燒、清蒸、或者打成魚丸等都是比較美味的。

雖然鱤魚性格兇猛,但是大家可能不會想到,其實野生鱤魚的數量非常稀少,在市場上一些人工養殖的均價一般在45元到50元一斤左右。

而野生的鱤魚的價格則更高,貴的時候能達到七八十元左右一斤。

鱤魚其實要比我們想得更加敏感,特別是對水質和環境的要求都比較高。除了人們的過度捕撈,以及近年來我國長江水域的生態環境整體有所退化,導致鱤魚不僅數量急劇下降,體型也是越來越小。

不過,隨着國家禁漁政策的頒佈,這種兇猛的魚類正在慢慢回到我們的視野中。

鱤魚復出,是喜還是憂?

本來鱤魚這種對水質要求高的魚類,能夠看到它們的數量上升,應當是件好事。但這卻讓不少人擔憂,特別是有新聞說,近年來國家特意投放在三峽地區的鰱鱅,數量正在逐漸減少。

鰱鱅本是用來淨化水質的,投放它們是希望能夠起到淨化三峽水庫周邊水質的效果。卻沒想到,它們倒成爲了鱤魚的“盤中餐”。

而且,如果某種魚類的數量在近期暴漲,那一定是以其他魚類數量減少來作爲代價的。所以,這些人的擔憂並不是空穴來風。

要說鱤魚的天敵,那就是長江白鱘。但是,隨着人類的無限制捕撈,以及對環境的破壞,長江白鱘已經成爲了一個歷史。

如今鱤魚在水域中算是毫無天敵,所以數量更是暴增。

之前也有漁民想嘗試捕撈鱤魚,以抑制它們的增長。

但這並非易事,因爲三峽大壩的建造,使得三峽庫區的水流產生了差異,它們很容易就能適應這種水流,還可以利用水流來作爲自己的遮蔽物,這讓漁民們對它們的捕撈難度大增。

那麼我們是不是真的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它們在整片長江水域氾濫嗎?

對此,專家的迴應是“鱤魚的增長情況其實是正常的,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無需做過多的干涉,而是順其自然。”

首先,鱤魚本來就是長江生態的一部分,它們作爲生態頂級捕獵者,對於其他魚種不會做到完全趕盡殺絕。相反,它是在維護整片長江流域的生態平衡。

如果沒有鱤魚,其他的食草魚類就會無限制繁殖,到時候照樣也會導致長江流域的生態鏈崩潰。

而且,鱤魚數量的激增,其實也意味着長江流域有大量的食物,其他種類的魚也在迅速增長,肯定也恢復了不少。

因此,這樣的現象其實還真是件好事。

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要比我們想的強很多,鱤魚的數量激增不會是長期現象,因爲自然會有自己的一套生態平衡,當食物數量不夠時,鱤魚的數量自然也會減少。

而這時候的我們,如果再進行人爲干涉,反而會弄巧成拙,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最後,這些鱤魚數量激增也是與它們的繁殖期有聯繫的。鱤魚屬於半洄游性魚類,每年的4~6月會從下游逆流至上游繁殖產卵,而我們在壩區看到的鱤魚不過是洄游性聚集,不算真正氾濫。

因此,我們應該對這樣的現象放寬心,將這一切交給大自然進行自我調整,莫讓自己的“好心”成爲了補刀的武器。

爲何頒佈十年禁漁?如今還要堅持嗎

不得不說,隨着長江十年禁漁政策的頒佈,不少魚類正慢慢出現在我們眼前。

據說在8月,有不少觀察員注意到江豚頻頻出現於長江流域,而且根據最新公佈的有關江豚的考察結果,可以得知在2022年江豚種羣數量增至1249頭,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說明保護也起到了卓著效果。

在2023年,長江流域監測到土著魚類227種,比2022年增加34種;監測到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比2022年增加3種,甚至還發現了一些稀有魚類,如:長江鱘、刀魚等等。

這正是長江禁漁的意義,努力保護水域生態環境,還那些魚兒們一片自由暢行的水域。

也有人說,既然禁漁效果這麼明顯,那我們也沒有必要堅持這麼長時間,再等個兩三年就可以捕魚了。不然後面魚類多了,我們吃不到也是很可惜。

這樣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國家定製十年禁漁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不是隨意起的一個年數。

因爲有不少稀有魚類的生長期很長,以江豚爲例,它是等到7歲纔是性成熟,纔有能力繁殖下一代。而如果我們現在捕撈了,就無法等到它們繁殖下一代了。

而且,我們現在看到的“復甦魚類”大部分都是等級比較低的魚類,這些等級低的魚類,正是爲那些等級更高的魚類準備的。

長江普通的魚類一般用3~5年就可以性成熟,而禁漁10年,則可以帶動兩到三個世代的休養生息,從而讓長江裡的生物更好地持續恢復起來。

即使現在長江水域有一個比較好的恢復,但在長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仍然處於“較差”等級。

縱然我們在近期也發現了不少魚類,在這禁漁的三年裡,我們有新增監測到15種魚類,但是要知道,在歷史上曾經有443種魚類,而我們還有將近120種的魚類沒有被監測到。

因此,說現在的長江已恢復以前的樂觀景象,還是太早了些。

有些吃貨應該要抱怨自己無法吃到什麼好吃的魚類了。

其實,這樣的擔心也是多此一舉。在我們飯桌上常見的魚類,其實都是人工養殖的,它們的味道也不必從長江捕撈得來的差。

禁漁對我們的飲食也有好處呢!通過禁漁,將有助於提高人工養殖魚的效率,爲我們提供更新鮮更美味的魚類資源。

而以前的漁民,我們也不用擔心他們會失業。國家會對其提供相應的補貼,而且一部分漁民可以通過進行人工養殖來做生意,也有一些漁民成爲了護漁員、協巡員,這樣子既有了生活保障,又能保護長江魚類。

因此,這十年的長江禁漁政策,我們是堅決不動搖的。我們要堅定推進禁漁政策,制定長期針對性保護計劃,爲恢復長江水域的生態環境做出一份貢獻。

畢竟,我們保護的不僅是長江的魚類,也是未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