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下的魚羣引熱議,到處都是幾十斤鰱鱅,更有百斤鱤魚現身

三峽大壩,作爲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自建成以來一直備受人們關注。其中,一組關於長江三峽大壩下衆多魚羣集聚的航拍照片就曾在網絡上博得網友們熱烈討論。而大家討論的內容主要是鰱鱅和鱤魚數量衆多以及成羣結隊地出現意味着什麼,以及其背後究竟是什麼機制在發生作用,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對此,專家們表示,魚羣大規模出現和聚集的現象,其實發出的是一種利好信號,其根本上體現目前長江三峽大壩的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改善。總體來看,我們需要科學關注此現象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三峽大壩,地處長江上游流域,自一九九四年開始投入建設,全面竣工於二零零六年。在跨越將近十二年的建設後,最終一舉成爲全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建築之一。建成後,在防洪、發電以及航運等方面一直髮揮着重要作用。

防洪上,防止了長江沿岸再次大面積地受到洪水的侵擾;發電上,承擔着西氣東輸的作用,改善華中東南地區的能源緊張問題;航運上,起着連接重慶港的重要通航作用。

儘管如此,三峽大壩自建立以來,一直備受爭議。因爲,它一定程度上對長江中下游以及壩區附近的水生態環境做出了改變,尤其是對魚羣的繁衍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研究顯示,由於大壩建在長江流域的上游河段,導致其對流域內有着嚴格回溯要求的洄游魚羣起了阻斷作用,某種程度上來說等同於切斷了魚類的洄游通道,讓此類回溯性魚羣在原定習慣性週期內,無法完成其在長江流域上下游所需開展的“洄游遷徙”活動。

長此以往,長江流域及壩區周邊的魚羣繁衍數量呈逐漸下降趨勢,甚至呈瀕臨滅絕狀態。再加上當時人類的無節制捕撈和嚴重的水污染現象常常發生,長江內的魚類資源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減少。

相關資料顯示,像我們所知道的中華鱘、刀魚、胭脂魚、娃娃魚等這類珍稀物種數量一直在不斷銳減,同時長江流域內還有其他未被大衆所熟悉的有一百三十多種魚類種羣更是處於瀕危或極度瀕危的狀態。

鰱鱅和鱤魚的出現,本質上是長江流域生態系統治理改善成效良好的體現。

鰱鱅,又叫“胖頭魚”,是生存在長江及其支流裡常見的一種淡水魚,喜好食浮游類動植物,多棲息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庫等相對靜止的水域環境,尤其偏愛具備充足食物資源的水生環境。

鱤魚,也被人們叫做“水老虎”、“魚王”等,可見其捕食十分兇猛,具有極強的攻擊性,是淡水魚類中比較兇狠的存在。又因爲它的繁殖能力非常強及生長迅速、肉質鮮嫩、刺少的特點,而被認爲是人們可食用的經濟優選魚類。

雖然三峽大壩的建立改變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但在近年來所制定的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影響下,其改變正在往有利於魚羣生存的方向發展。

水域環境的變化,讓部分魚羣不再受限於原來的遷徙和棲息方式,開始尋求新的生存方式,進而促進了像鰱鱅和鱤魚這類魚羣的大量出現。

其中,三峽水庫在長年的蓄水累積中,儼然已經成爲了一個天然的“深水池”。以其穩定的水環境(包括水溫、水質、營養物質含量以及水位變化等方面),爲像鰱鱅和鱤魚這一類魚羣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水生棲息環境。

隨着長江“十年禁漁”政策的鋪展開來,人們過度捕撈魚羣的頻率得到有效管控。魚羣們不再頻繁地被外界所煩擾,越來越多的魚羣得到繁衍生息,魚類資源大量豐富起來。

伴隨着水生環境的質量改善,魚羣本身的獵食鏈中可進食的食物也逐漸增多,這對每個環節中的魚類來說也是擴大種羣數量的好機會。

因此,像鰱鱅和鱤魚這一類生長迅速的魚羣,得以在這段期間很快繁殖、壯大起來,魚羣數量和重量也都明顯地得到大幅度增加。

對於鰱鱅和鱤魚的大量成羣出現,普遍認爲喜憂參半,但總體認爲該類魚羣的繁盛是長江流域自大壩修建、漁民過度捕撈、水污染等造成魚羣大量減少後,積極採取“禁漁”相關管理措施的有效治理成果,同時也表明長江流域內的水文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鰱鱅和鱤魚的大量成羣出現,存在爭論的問題也有很多。研究發現,鰱鱅的食性特徵在體型增大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從濾食開始有了雜食的傾向,意味着鰱鱅不再是選擇單一進食浮游類動植物的濾食者,甚至可能已經進化成肉食者。

那麼,其大量增殖可能會增加同類所需食物即水中浮游類動植物的數量減少,而且由於肉食的傾向,可能會無差別進食水中的中小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導致水生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結構遭到破壞和失衡。

鱤魚,本身就是兇猛的“水老虎”形象,較之往常也是水中魚羣的可怕“敵人”,更何況如今其體型更是增長到上百斤,很難不讓人懷疑其掠食性不會對水內其他生物造成攻擊性傷害,進而影響其他魚類的種羣結構和生存繁衍,如草魚、鰣魚等魚羣的生存,打破長江流域的生態平衡。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考慮到鰱鱅和鱤魚的大幅度增多,對當地漁業產業的發展也有直接影響,對漁業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畢竟,魚羣的過度繁殖,也會容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即增加水體的有機物質和營養鹽含量進而影響水質,加劇藻類植物過度生長,減少水中可溶解氧含量,嚴重則還會威脅到水中其他魚類等生物的生存。

三峽大壩下的魚羣變化,既是自然環境改變的結果,也是人們在生態與經濟之間不斷探索的過程。我們應重視這一現象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加強科學研究和生態保護,維護長江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未來,我們期待在這個偉大工程的影響下,長江不僅能繼續爲人類提供資源,也能保有其獨特的自然美與生態價值。

最後,由於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纔會被認定爲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