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醫保談判烽火起:壓哨進線後,如何打通藥品落地“最後一公里”?

打通藥品入院落地“最後一公里”似乎仍是難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李佳英 廣州報道 6月28日,國家醫保局官網公佈《2024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這意味着,2024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於7月1日正式啓動。本次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預計11月份完成談判並公佈結果。

梳理《工作方案》可以發現,本輪談判在保持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對申報條件、調出品種範圍與專家監督管理進行了適度調整。

而從產業端的動態來看,在《工作方案》發佈前,一衆藥企就紛紛響應,多款新藥更是在申報“關門時間”前獲批上市,部分藥企還選擇主動降價以爭取談判優勢。

在醫保準入愈加受到各方關注之際,打通藥品入院落地“最後一公里”似乎仍是難題。究竟該如何破局?

“近年來醫保談判藥品的落地問題確實有所緩解,然而其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雙通道政策的推進還面臨着信息流通受阻的難題,若要實現突破,建議由資金實力較爲雄厚的大型連鎖藥店先行探索,爲其他藥店提供可借鑑的經驗和模式。”E藥研究院執行院長杜臣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國談號角再響

此次《工作方案》出臺正式吹響了第七輪醫保目錄調整工作的號角。

據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梳理,本次符合2024年醫保談判標準的品種多達300餘個。 對比前幾版方案,此次主要在申報條件、調出品種範圍與專家監督管理三方面進行了小幅調整。

具體而言,在申報條件方面,《工作方案》按規則對藥品獲批和修改適應症的時間要求進行了順延,2019年1月1日以後獲批上市或修改適應症的藥品可以提出申報。在調出品種的範圍方面,將近3年未向醫保定點醫藥機構供應的常規目錄藥品,以及未按協議約定保障市場供應的談判藥品列爲重點考慮的情形,強化供應保障管理。此外,明確專家參與規則和遴選標準條件,加強對參與專家的專業培訓和指導,提高評審測算的科學性、規範性。

從調整方向來看,今年的目錄調整,除在調出情形中增加未按協議約定保障市場供應的談判藥品外,將在協議文本中增加關於保障藥品供應的條款,並納入考覈管理,督促醫藥企業在談判納入醫保目錄後做好市場供應。同日發佈的四份文件中,《非獨家藥品競價規則》和《談判藥品續約規則》此前並未對外徵求意見,也與往年版本基本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工作方案》列明可以申報參加2024年藥品目錄調整的“關門時間”爲2024年6月30日,需要在此之前經國家藥監部門批准上市。而近期多款藥物衝刺獲批或主動降價,力爭進入國談範疇或提高入選機率。

據國投證券統計,自 2023 年 7 月 1 日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國內企業共有約 32 款創新藥(包括自研產品和引進權益產品)獲 NMPA 批准上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國家藥監局官網發現,在關門時間前一週,百奧泰1類新藥枸櫞酸倍維巴肽注射液、百濟神州 PD-1 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新適應症、博銳生物託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等藥物均踩線獲批。

除了衝刺上市,部分藥企調低藥價,尤其是抗癌創新藥。6月18日,康方生物下調了其雙抗新藥的價格,每瓶125mg規格的卡度尼利單抗單價從13220元驟降至6166元,降幅約爲53.4%。另據遼寧省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採購網發佈藥品主動降價結果,羅氏維泊妥珠單抗 規格爲30mg/瓶的價格從10400元降至9580元。

同一時間段降價的還有跨國藥企。有業內消息傳出,由阿斯利康/第一三共藥企共同開發的抗HER2 ADC藥物DS-8201今年在徵求意見期間,早早主動降價。據瞭解,自2024年6月20日起,DS-8201規格爲100mg/瓶的定價將從8860元降至6912元,降幅約22%。

由此番壓哨進線動向來看,藥企似乎寄希望順利通過談判納入醫保目錄,進而通過醫保加速進院速度以及產品放量。

然而,在真正落地實施中,完成國談只是第一步。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地級醫保管理部門進一步明確具體措施是醫保談判藥品入院的前提。在相關文件出臺後,醫院在正向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又面臨總額預付、績效考覈、成本管理等反向壓力。

在此背景下,醫療機構的用藥態度似乎正趨於保守。據華福證券的調研結果,2022年~2023年,藥品數量的持續增加使醫療機構在用藥目錄管理和臨牀用藥管理上面臨的挑戰隨之加劇,對配備使用談判藥品的態度更加保守謹慎,新談判藥品落地更加困難。

另據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和2021年批次樣本談判藥品執行落地半年後的進院數量中位數分別爲114家和235家,新談判藥品落地更加困難。

落地難題何解?

其實,自醫保談判工作常規化後,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等已關注到談判藥品落地難題,陸續發文推動藥品進院,地方也不斷出臺相關措施,加速國談藥落地。

例如,江蘇先後出臺《推動創新藥械使用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江蘇省醫療保障條例》,明確了醫療機構使用“國談藥”的主體責任。國家藥品目錄發佈後,定點醫療機構應當在一個月內將國家談判藥品按需納入醫院採購目錄範圍。

在政策端發力後,落地難題是否有了解答之策?杜臣表示,醫保談判藥品的落地進院問題,近年來確實有所緩解。醫院對新藥的需求與藥廠希望藥品儘快進入醫院的意願並存,然而,其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杜臣進一步分析,一是,隨着醫保談判的深入,競爭日益激烈,使得藥品進入醫院的難度加大;二是,從醫療角度看,許多疾病的治療方案相對固定,傳統藥物佔據主導地位,新藥的市場放量受到限制;三是,高價值藥物的藥佔比等問題部分地區已找到解決辦法,但大多數地區仍面臨挑戰。

另外,在杜臣看來,“雙通道”政策的推進遭遇信息流通不暢的局面。“藥店需要配置與醫院和藥廠之間信息流通相匹配的軟件系統。然而,這一系統的成本相對較高,並非所有藥店均有能力承擔。此外,在配備該系統後,還需要進一步打破各環節壁壘。”

“醫生開具藥方後,如果患者在醫院購買藥品,那麼醫生對藥品質量有明確的把握;若患者選擇在藥店購買其他同類藥品,那麼醫生會擔心療效是否會受影響。”杜臣進一步表示,對於“雙通道”政策下的醫保談判藥品,在不同購買渠道,藥品質量和療效的責任歸屬,究竟是由醫生還是藥店負責,尚存在模糊地帶,需進一步明確和解決。

杜臣強調稱,雖然各方均在努力打通進院“最後一公里”,但尚未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這也是由於背後涉及利益鏈太多。

“目前監管部門正逐步打破這些障礙。例如,包括北京在內的多個省地區已解除三甲醫院用藥數量的限制,尚未解除的地區則通過‘有出有進’的方式解決現實問題。”杜臣指出,至於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進院問題,應當聚焦於藥品進院的效率提升。一旦藥品經過醫保談判並被納入醫保範圍,理應確保患者在六個月內能夠購買到該藥品。

“若能實現醫保談判藥品在半年內順利進院的目標,則可以被視作打通醫保談判藥品入院‘最後一公里’的顯著進步。若能在接下來兩三年內,將入院時間縮短至兩至三個月,那麼可以認爲已基本解決了藥品入院難的困境。”杜臣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