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談判“變天”:網傳審評通過率不到50%,真相如何?

9月19日晚,業界盛傳“這將是改變中國醫藥界的一天”。起因是國家醫保局同時組織了兩場交流溝通會,分別針對今年的醫保談判和國家集採。

醫保談判是每年中國創新藥必須要迎接的考驗。9月19日下午,國家醫保局的確組織了針對445個通過形式審查的品種的企業溝通會,希望對2024年國談初審名單進行評審。

據健識局瞭解,今年進醫保的邏輯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入圍藥品條件還是和以前類似,共5類:新上市、適應症變化、基藥非醫保、鼓勵仿製藥品、罕見病。但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共有249個目錄外品種,約有222個企業參與,首次參與審評藥品就有185款。

目前,官方結果還未出爐,資本市場卻已滿城風雨。消息面上,有網傳“專家評審結果通過率不到50%”,加之近年來,國家醫保局多次表示醫保基金持續承壓,投資者更擔心醫保的錢不夠花了,這纔在國談上“節衣縮食”。市場恐慌下,9月20日,一些參與2024國談的知名企業開盤震盪下跌,恆瑞下跌5.09%、科倫藥業下跌7.43%、百奧泰跌幅7.20%,另百洋、君實等企業股市均有動盪。

投資人真正關切的其實是:網傳減縮品種入圍,是否爲了平衡醫保基金的報銷支出?關口收緊前,本次國談大概率能進哪些品種?醫保沒錢了,還是品種進醫保的邏輯變了?

品種減少的“有悖論”

2023年全國醫保基金統計快報數據顯示,全國職工醫保統籌基金收入16636.07億元、支出11620.58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了26.4%、21.6%。

醫保基金收支常年都有壓力。進入2024年,已有政策出臺適度提高醫保參保人員的繳費金額,鼓勵參保人員連續繳費,同時國家財政加大醫保補貼;支付端推進DRG/DIP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同時嚴查醫保資金使用的情況,多條規則下發對於醫保報銷中的違法現象及時制止和處罰。

可以肯定的是,醫保資金管控上開源節流的大方向不會改變,這也是過去幾年已經明確的總基調。市場擔心的是醫保談判政策會不會在今年有重大調整,例如對藥品的創新性審覈更嚴?從源頭卡住創新藥進醫保的概率?

這種論調其實經不起推敲。我國醫保是“誰交錢給誰報,不交不報”,近五年間中國居民醫保的總參保人數的確有所下降,但國談藥品支出一直在持續增長,2023年較2022年多支付了17.1%,說明有限的醫保資金正在快速向創新藥物傾斜,而且醫保資金支出和國談納入多少品種沒有太大關聯。

事實上,我國去年醫保基金收入增速大於支出增速;全國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當年結存5015億元,比上年同期結存增加了1414億元,分別較2022年、2021年、2020年增加了39%、97%、313%。單憑醫保資金收緊限制國談入選品種數量,在資本邏輯上也立不住腳。

有業內人士表示,數字面上的確有壓力,真正的改善可能需要牽連行業藥品定價、銷售支付比例等等問題,並不是簡單踢出幾個國談品種。醫保資金盤子的收支是動態平衡關係,無論打破收點還是支點,都不能保障中國醫藥市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歷年醫保談判實際入圍品種數量都不公開,市場只有等最終結果披露時才能大致推斷准入率、談判成功率。今年資本的關注點前移,表明醫藥行業景氣度和敏感度都不同尋常。不過,僅憑網傳,不足以搖動中國醫藥產業向創新轉變的趨勢,醫保支持鼓勵創新藥的政策導向是不會變的。

“創新”纔是主旋律

網傳的“通過率不到50%”數據到底有沒有真實依據?

公開資料表明,今年通過形式審查的創新藥裡,實際約有97款藥品此前已經參與審評,部分是增加適應症的品種,部分是去年沒談成的品種。例如因國家重點監控而被踢出醫保的谷紅注射液,去年和今年都通過了形式審查,但這個品種是否能夠進入談判,想必業內心知肚明。

另外,雖然業界呼聲很高,幾款“百萬元高價藥”CAR-T依然十分有可能被擋在談判門外。今年,復星凱特的阿基侖賽注射液、藥明巨諾的瑞基奧侖賽注射液、合源生物的納基奧侖賽注射液、科濟藥業的澤沃基奧侖賽注射液全部進入了初審名單。能否真的坐上談判桌?相信各家企業已有心理準備。

還有根據新規則進入醫保談判的同通用名藥物,也有可能“陪跑”。例如今年在目錄外名單中,尼莫地平口服溶液就有5家企業競爭,涉及恆瑞醫藥、國鏡藥業、廣升譽等,屆時是否有企業願意接受大幅降價,也存在變數。

此外,靶點、適應症扎堆的藥品也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以最經典的PD-1/PD-L1市場來舉例,進醫保已經不是一道選擇題。但當前,已有信迪利單抗、特瑞普利單抗、替雷利珠單抗及卡瑞利珠單抗4款國產PD-1單抗納入醫保,正大天晴PD-L1貝莫蘇拜單抗注射液和石藥集團PD-1恩朗蘇拜單抗注射液今年還談不談、報什麼價?企業的想法可能並不像外界猜測的那麼簡單。

這樣大致估算下來,249個目錄外品種有十幾個“幾無可能”坐上談判桌的品種並不奇怪,就有可能將往年60%左右的通過率拉低到50%左右。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倡導創新藥進醫保,今年更是有“對創新藥要求比往年高”的趨勢。公開資料表明,今年的目錄外藥品名單中,創新藥數量佔比48.94%,這就已與外界猜測的“50%通過率”接近了。

一般來說,評審階段就是判斷申請藥品的臨牀價值,以及該藥的年費用是否超過限額。而創新往往代表着重度的原始資金投入,收入平衡下年費就是一大難關,佔着名額通不過的產品並不在少數。如果說出現較多“陪跑”品種,也不意味着今年的審評標準會有所改變。

只能說,創新程度整體要求提高,不是壞事。

撰稿丨苗苗

編輯丨江芸 賈亭

運營|韓瑾睿

插圖|視覺中國

聲明: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