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醫療科技展》奇美醫院人性化設計 五大實用亮點
臺灣醫療科技展今天登場,臺南奇美醫院推出解決醫療現場難題與創新科技的發明。本身是外科病房護理長的李玉媚,參與發明出減低插管病患行動困擾的護套,被暱稱爲「加油筒」(圖/樑惠明攝)
新冠病毒疫情延燒未止,全球更加關注醫療技術開發與進步的腳步,也衍生出醫療科技的新需求商機。臺灣醫療科技展今(3)日在臺北南港展覽館登場,總計有550個參展機構與企業、150個新創技術團隊、1580個展位,包含8個主題及防疫科技與新創的兩個特展,規模僅次國際半導體展,盼推動國內產業跨領域合作。除此之外,更加人性化的設計結合新科技,讓病人在醫療過程中,得到更舒適的照顧,也是這次展出重點。
灌食空針防氣盤,能協助灌食患者避免吸入空氣,是非常小巧但實用的設計。(圖/樑惠明攝)
灌食空針防氣盤 小東西幫大忙
臺南奇美醫院在醫療科技展中,展示多款透過3D列印技術改進的醫療用品。像是實際照顧灌食病患時,最常遇到病人因爲灌入空氣而引發腹脹、嘔吐,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常讓照顧者擔心不已。奇美醫院神經醫學暨3D列印研究室研發出一款「灌食空針防氣盤」,材質是耐熱無臭無毒的聚丙烯,只要放在灌食管內,就可以隨着灌食的進度逐漸下沉而蓋住管口,空氣就不會灌入胃內。臨牀上所以灌食空針都能適用。
加油筒式護套 插管病人也能自由活動
除此之外,醫療現場常見爲了避免插管病人因爲不舒適而拔掉管線,會將病人雙手綁在牀沿或是戴上俗稱乒乓球拍手套的束套,讓病患行動受限,打擊尊嚴又易引發肢體水腫。奇美永康醫院外科病房護理長李玉媚眼見病患與家屬爲此受苦,設計出像救生衣的保護氣圈。
李玉媚暱稱這種氣圈爲「加油筒」,因爲外型像是球場上的加油筒,只要套在病患手腕或手臂上,就可以防止患者接觸臉部,輕量但不拘束的質感,能讓病人擁有活動空間卻又不易脫落。李玉媚說,希望這樣的發明能讓爲疾病所苦的病人,擁有基本的生活品質。
隨着高齡化社會來臨,照護現場更需要優質的熟齡照護。醫護人員注意到膝關節置換術後的病人,常因爲肌力差、肢體腫脹僵硬,需要被動的運動器材。奇美醫院研發出一套結合計數器與按摩和遊戲機功能的滾筒圈。患者只要滾動到一定的次數,就能連結到「遊戲遊臺南」的熒幕,像大富翁一樣,隨着滾動次數增加,一格一格向前滾動,銀幕上就會出現不同的臺南景點畫面,鼓勵患者繼續往下一關邁進,達到運動的目的。
奇美醫院劉璟鋒醫師與團隊,共同研發聽障智能溝通輔助系統。(圖/樑惠明攝)
聽不見就用讀的 聽障視覺辨識 你說的我看得懂
另外,奇美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劉璟鋒博士,也提出一套「聽障智能溝通輔助系統」,結合包括視覺、麥克風陣列計算、網路雲端計算、機器學習及智慧語言應用,發展出可以即時轉換說話者語言變成文字的系統,只要戴上智慧眼鏡,文字就可以顯現在眼前,讓聽障者即使聽不見也能讀懂對方說的話。劉醫師說,目前這套支援除了中文之外,英日文等主要語言也都能辨識,目前正要進行量產上線的準備階段。
非接觸式心電杆測智慧衣 心臟病發即時警示
另外,心肌梗塞猝死案例頻傳,院方研發智慧心律偵測衣,患者只要穿着智慧衣,就能隨時偵測有無心臟的突發疾病,即時在出現異常時提出警示,提醒本人及周邊的人注意,降低猝死或不可逆傷害的發生機會。
醫療科技源自人性,柳營奇美醫院院長黃順賢表示,樂見醫護人員將醫療現場的難題,透過結合科技,產生新的輔具,實際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像是疫情當前,民衆口罩不離口,醫護人員及研發團隊就設計出口罩減壓帶,種種發明都是在第一線盼望解決生活問題所做的具體貢獻,爲追求未來更專業而高品質的健康照護服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