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在大力度拆牆,這背後…

你聽說過公園二十分鐘效應麼

有研究表明

即使不做運動,我們每天到公園待上20分鐘,也能讓自己的狀態更好

於是越來越多人開始在找尋公園和綠地,希望在疲憊的生活中享受20分鐘的療愈

但是對於城市的公園來說,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子的

(圖源:網絡)

它們豎立起圍牆和大門,即便是免費的,開放時間也有限制,讓人難以親近

但是,最近上海浦東的世紀公園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要把公園的全部圍牆拆除,未來免費24小時對外開放,最快五一前完成改造

從此世紀公園存在長達24年,長度1881米的圍牆,今後將不復存在

在考慮到世紀公園所處的內環內核心位置,超過130萬平方米的佔地面積,內部的綠意森森,周邊林立着的高端住宅

這一切都讓我想到了那個紐約中央公園

(圖源:上海發佈)

上海的做法也表達了一種態度

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市區,需要更多方式的打開

除了公園,還有學校,各種機關單位,甚至市區老破小

上海市區這場轟轟烈烈的"拆牆"活動

瀰漫至城市的各個角落,甚至在那些你看不到的地方...

01

上海越來越多的公園圍牆,正在被拆掉

計劃拆除圍牆的世紀公園,我特意去現場看了下

查閱了網上新聞,這次拆除圍牆改造的範圍還比較大

公園1號門至公園管理大樓大門、公園2號、3號門入口廣場、公園7號門至張家浜河道沿街界面等處,改造範圍總面積約4.3萬平方米,拆牆共約1881米

拆除圍牆後,公園是不是和外部沒有隔斷了,其實並不是

以世紀公園的芳花園區域爲例,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種植綠植的方式,來進行內外部的隔斷

比如我在現場看到的這樣

在花壇、花境中增加2條進出公園的小路,弱化公園與城市街區的界限

行走在人行道上,就能看到公園裡四季變換的風景,不僅如此沒有了圍牆後,進出公園的方式不再只能通過大門,而是在道路旁增設了多個小門

對於世紀公園這樣一個超過百萬方的超大城市公園來說

這樣做無疑帶來了兩種好處

一種是對外24小時打開沒有圍牆的公園,意味着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方位,更快捷的抵達公園內,毫無疑問會提升公園人流和使用率

第二,提升人流和使用率的同時,也會帶來商業效率

在世紀公園逛的時候,我發現內部除了綠化之外,還有供人們消費遊玩的遊樂場、咖啡店、餐飲店等等業態

如果公園的使用率上升,利好的不僅僅是市民,還有這些配套的運營方和商家,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而這兩年,上海拆掉圍牆的公園,不止世紀公園一個

我統計了下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發現市區很多有着優秀歷史的老公園,早已經拆除了圍牆, 全面24小時對外開放

比如,中山公園把圍牆拆除後,不僅把一些著名景觀,向公衆開放,還拓寬了萬航渡路的行走界面

中山公園的全面打開,突破了社區、校區、商區、園區之間的隔閡

與此同時,魯迅公園外藍色圍牆拆除,從歐陽路至大連西路的L型圍牆被徹底打開,釋放出更多公共空間

復興公園拆除靠近重慶南路、復興中路的兩側圍牆

形成了街區和綠化融爲一體的景象,實現了24小時開放的復興公園

現在你在上海看的大部分公園,都已經和城市融爲了一體

這一招破牆拓綠,將部分空間釋放,與城市街區融合

而上海在踐行的公園城市這件事,有一部分就是讓市區越來越多公園

通過拆圍牆的方式,做到完全打開

這下真的是公園裡的城市,而非城市裡的公園了

02

在我們的城市裡,不僅公園有牆

還存在着大量以“單位”爲領地方式築起的圍牆

比如學校,大部分學校都以圍牆來隔絕外部世界

這樣不僅管理方便,對於幼兒園小學來說,也更安全

但是對於那些位於城市中心的高校來說,它們會連接着城市重要的資源

或者本身就是歷史風貌建築,如果對外打開,對市民來說,將是一次最好的資源共享

大部分城市選擇的做法是打開校門,向城市社會共享

而上海市區這兩座大學的做法,開始有點不太一樣

一個是全國首個全面對外開放的大學校園,2021年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就全線拆除了圍牆,面向公衆全面開放

(來源:上海發佈)

打開之後的華東政法大學,市民不僅可進校參觀原聖約翰大學遺留的27處中西合璧近代歷史文物建築羣

還可以沿着蘇州河散步於兩岸公共空間,欣賞上海一江一河風景

(來源:上海發佈)

接着另外一個對外打開的高校是上海音樂學院淮海路校區

身處上海市中心規模最大的衡復風貌區,花園洋房住宅最集中的歷史街區

2022年上海音樂學院淮海路校區拆除圍牆

校內6幢優秀歷史建築將完成修繕,對外開放

今年的1月1日起,其中的3棟歷史風貌建築,終於突破圍牆的隔離,和大衆直接面對面,分別是:音樂城堡、美育樓、上海城市音樂會客廳

而這3棟建築的前身爲上海歷史悠久的百年花園洋房

內部參觀需要預約,但是上海音樂學院向所有人都打開了大門

即便沒有約上,也可以到老建築前打卡留言,感受這座城市建築和文化交融的美

除了兩所學校,我統計了近兩年已經拆除了圍牆的機關單位如下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不管是上海市體育科學研究所打開後的麗波花園,還是奉賢區政府、長寧圖書館、上海體育場等等

老城區新建公園綠地動遷成本非常高,而許多市或區屬單位、企業擁有較大面積的附屬綠地,但圍牆式的管理和分隔讓市民較難享受到這部分綠色空間

根據上海發佈公佈的數字

在2023-2035年,預計打開30個單位的附屬綠地,十四五計劃更是將這個數字提升到了100個以上

不管是作爲城市的口袋公園也好,還是把內部的文化歷史建築,真正打開供人觀賞,或者是將零星面積利用起來增加停車位...

未來我們越來越多會看到上海那些市中心的單位,拆除圍牆,打開大門

把更多原本被隔起來的空間,那些被鎖起來的綠意和空間,真正還給市民

上海拆牆的這個趨勢,正在變的越來越猛烈

03

甚至...蔓延到了市區老破小

你逛過上海市中心成片的老小區麼

除了破敗,其實更多的是因爲被圍牆分割後,帶來的道路狹窄擁擠、停車混亂,以及資源分配的不均

小區圍牆是老舊小區中最常見的元素之一

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圍牆代表了人們對土地權屬與管理邊界的定義

在上海市中心,有數千個老小區,城市發展的進程中,也豎立起了千千萬萬堵圍牆

(圖源:網絡)

爲市區的城市更新帶來不小的改造壓力

不過上海依然找到屬於這個城市獨有的解決方式

大家還記得我們寫過的這篇文章麼:《我c,上海的老破小既然成這樣了》

其中提到凌雲街道老破小的成片更新方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拆圍牆

圍牆拆除的老小區有多香,簡單說說

拆除圍牆後,不僅幾個獨立分散小區整合成一個大街區

小區內的道路寬度從3米增加到了6至7米不等

居民外出不必繞行,能夠減少大約10分鐘的步行時間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摳出來的面積,還改造成精緻的小區公共空間和大約100個停車位

不僅如此,還撤除了原來各自小區的小門禁

圖片來源:冶是建築

打破了老小區之間的物理隔離之後,居民享受到了便捷優化的出行路線,以及更大面塊的配套...

而當我們團隊不斷關注上海老小區的更新改造方式的時候,才發現

凌雲街道不是個例

細數這兩年上海用拆除圍牆的方式整體統籌改造老破小的片區,不完全統計已經有5個,涉及的老小區達到了25個之多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漕河涇街道的華富片區的4個售後公房小區都拆除了圍牆後

不僅路寬了,車位多了20幾個,還迎來了居民理想中的街心花園

那麼,到這裡就完了麼

而拆除圍牆之後的老舊小區統一物業管理,纔是上海真正想要做的

就拿楊浦江浦路街道爲例

不僅將遼源西路190弄小區、打虎山路1弄小區、和鐵路工房小區,三個微型老舊統一將立面更新改造

拆除小區之間的圍牆後,三合一形成一個大社區

物理隔離破除之後,還完成了管理的融合

老小區合在一起管理最大的難題在於,物業費如何收

在三合一之前,其中一個小區沒有物業,剩下兩個小區之間物業費相差五倍

最後制定出,先管理後調費的模式,經過18個月的試用,終於成功簽約了一家物業管理公司

上海有不少老舊小區,年代久遠,規模很小,有的區區幾千平米,有的只有一棟樓

按照市場規律,這樣的小區根本就不太可能存在物業

而又因爲老小區體量小沒有物業,然後陷入負向循環

再小的小區也不能成爲被城市遺忘的角落

通過拆掉圍牆的方式,讓老小區之間的隔斷破除

增加公共空間,優化停車空間的同時,也有了統一管理的可能

這是市區老破小

另外回顧下,上海其他拆牆的歷史

其實20年前,在郊區就誕生了個天生沒有圍牆的區域:安亭新鎮

這裡摒棄了以前封閉的做成盒子的傳統概念,將德式街區的bolck概念落地,把社區完全打開

安亭新鎮沒有設立任何一座圍牆,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穿行於每一個社區每一個單元

新鎮的公共區域,多是便於行人行走的街道空間,上面是住宅,底層是商鋪,回家的路上處處皆是生活煙火氣

正是因爲沒有了圍牆,業主之間的鄰里來往也似乎成了很日常的事

讓遠郊小鎮的人氣,可以向中心慢慢匯聚

也讓人們感受到, 拆掉圍牆的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04

於是,上海慢慢變成一座“沒有圍牆”的城市

這些年,城市豎立起了很多的牆

但也有許多的牆,正在慢慢的消失

它們有的變成了城市口袋公園,有的成了社區的休閒配套、綠色健康步道,有的優化了老小區的停車方案

老小區還探索出了共享物業模式,解決市區老破小的物業管理難題

拆牆的背後,我看到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

你可以說是“精明”,換個角度看也是包容

共享城市資源其實就是一個城市對個體最友好的態度

上海人口密度高、經濟密度大,用地極其緊缺

如何共享,哪裡的面積是閒置狀態,值得拿出來盤活

我看到上海拿出來一個“斤斤計較”的方案

但正是這種斤斤計較,是上海對城市擁擠資源緊缺問題的解決方式

這樣一點點的摳面積,不僅體現決策者的胸襟寬廣,也是城市精神的最好詮釋

這些角落的微小變化,聚沙成塔

變成了我們如今看到上海的樣子

以上爲正文,來自喬不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