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恆大寶能背後的酒企大金主

鋒靂 陳齊樂

近期,某上市酒企不斷遭到投資人詢問:所持有的“恆大、寶能等房企信託”是否安全?雖然公司多次回覆“到期產品均已足額兌付本息”,但仍無法完全打消投資人的顧慮。

關鍵問題其實是,該酒企買的信託金額太大了,而且大量集中在恆大、寶能。

存續的32億高風險委託理財中,有一半是投向了恆大、寶能。

連寶能的造車大業,這家白酒企業也能通過信託來添磚加瓦。

酒企買百億信託

某酒企2021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其信託產品的委託理財發生額爲127.34億元,未到期餘額57.74億元,銀行理財產品的委託理財發生額66.60億元,未到期餘額爲48.09億元。

該公司在半年報中羅列了31筆“單項金額重大或安全性較低、流動性差、不保本的高風險”委託理財,合計金額爲32.58億元。

31只信託產品中,投資方向、投資金額、以及投資風險都高度集中,僅恆大、寶能的金額合計就佔了一半,超過16億。

其中與恆大有關係的有9只,金額從9500萬元-15000萬元不等,合計10.21億元,大部分產品開始日期在2020年,有兩隻起始日期爲今年3月份,截止日期爲今年底到明年下半年。

還有4只是投向寶能系,合計金額約6.2億元。其中包括:1.2億通過重慶信託投向西安寶能造車——是的,白酒企業也給寶能的造車大業添磚加瓦了。還有5億元通過民生信託、重慶信託投向寶能系公司鉅盛華,用於鉅盛華補充流動資金、歸還金融機構借款。

除了恆大、寶能外,(002304.sz)購買的信託中涉及的藍光發展等公司也都在今年遭遇了債務危機。

這31筆投資中,2筆的資金投向與底層沒有披露(中航信託-天新灣區更新10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1筆投向了城投公司(陝國投-優債28號南通海安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餘下28筆均投向了房地產關聯企業,涉及對象除了恆大、寶能,還有融創、富力、陽光城、碧桂園、藍光、雅居樂、金科、華潤置地。

近日,有投資人在“互動易”平臺上向該公司提問:“請問貴公司,投資那麼多理財對象,都出了問題,請問貴公司沒有應對措施嗎?爲什麼不像其他公司學習,注重負面消息呢?貴公司是否還會一如既往的投資理財?”

該酒企回覆稱:“目前公司嚴格控制信託理財規模,今年6月之後無新增信託理財產品,截至目前存量信託產品餘額22.85億元,到期產品均已足額兌付本息。公司會和信託公司保持溝通,密切關注產品運作情況”。

據公開數據統計,白酒行業存在幾家“信託大戶”,其中這家酒企近年來尤其着迷於信託理財。2018-2020年年報顯示,其歷年信託產品的委託理財發生額分別爲85.67億元、104.41億元、121.2億元,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這種對高收益信託的偏好,在全部上市白酒企業中,都顯得十分特別。與大多數同行偏愛協議存款、國債、貨幣基金等低收益低風險理財產品不同,該酒企是唯一一家連續多年、大量購入高收益高風險地產信託的酒企。

唯一在理財策略上比較相似的,只有一家安徽中型酒企。不過,與上述酒企不同的是,安徽酒企的持倉相對均勻地分佈於信託、券商資管、銀行理財子、基金與收益憑證等多個類型的理財產品。據該公司2021年半年報披露,其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期末餘額也僅有11.34億元。

酒企並非首次踩雷理財

上市公司的現金管理與投資理財是否受到監管?應履行哪些程序?

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律師許峰介紹,現金管理與購買理財產品屬於對外投資範疇,法律法規不會太細;此類事宜一般是授權董事會決定,只要董事會通過即可,也有一些上市公司需要股東大會通過,具體而言需要看其章程如何約定。

2021年4月29日,某酒企發佈了《關於授權公司管理層使用自有資金擇機購買理財產品公告》,據該公告,該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並不需要提交股東大會審議,也不需要董事會通過,而可以由公司管理層“根據市場情況在上述額度內組織實施委託理財具體事宜”。與上述酒企類似,那家安徽酒企也將購買理財產品的決策權交由其董事長及授權人員。

然而,這些實業出身的經理人與企業家對於如何甄別理財產品底層資產的質量,如何判斷一家金融機構業務風險,可能知之甚少。多名資管行業從業者表示,大部分實業公司大股東或管理層對理財產品的種類認識非常有限,無法區分不同種類產品的風險收益比,且往往對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關係有着不切實際的自信。

以迎駕貢酒來說,雖然該公司早在2019年9月4日公告中就表示“公司證券投資部、財務部建立投資臺賬,及時跟蹤分析理財產品的投向、項目進展情況,一旦發現或判斷可能出現不利因素,及時採取相應保全措施,控制投資風險”。

但2020年7月10日,其購買的“四川信託·天府聚鑫3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下稱“天府聚鑫3號”)出現1000萬元本息無法兌付時,其所能採取的最好措施也不過就是將這部分本息轉讓給上市公司體系外的控股股東。對於與其合作的四川信託,安徽酒企則鞭長莫及。

盲區,還是盛宴?

事實上,在理財方面,兩家酒企還不是含“韭”量最高的上市公司。安徽酒企好歹拿回了3000萬理財本金中的2000萬,同樣購買了“天府聚鑫3號”的杭鍋股份(002534.sz)則只拿回了5000萬本金中的20%;餘下的4000萬元,杭鍋股份只能全額計提減值。

短週期、高收益、資金池,是這些“理財能手”們最偏愛的信託產品類別。杭鍋股份2020年年報羅列了15筆委託理財,其資金投向全部是“資金池”。該公司購買的信託產品,期限長的不過1年,短的則僅有6個月;但是這些產品的收益卻從6.7-8%不等。違約的天府聚鑫3號,期限僅6個月,收益卻高達7.6%。

短週期、高收益,一定伴隨着極高的風險,但許多上市公司們還是樂此不疲地參與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以杭鍋股份披露購買的另一款理財產品——中融信託“融景”系列舉例,該系列與“唐升”系列、“圓融”系列,均爲中融信託資金池產品,在資管行業內也有廣泛的“知名度”。

尤其是“圓融”系列,大量上市公司曾購買該系列作爲中短期現金管理工具。據不完全統計,曾經購買過“圓融”的上市公司包括:迎駕貢酒、浙江東方(600120)、生物股份(600201)、華麗家族(600503)、信雅達(600571)、中國高科(600730)、康尼電機(603111)、康惠製藥(603139)、皇馬科技(603181)、杭叉集團(603298)、傑克股份(603337)、辰欣藥業(603367)、榮泰健康(603579)、福斯特(603806)、世運電路(603920)、吉華集團(603980)、微光股份(002801)、達志科技(300530)、科遠智慧(002380)、富春環保(002479)等等。

而就是這麼一款備受上市公司喜愛的信託產品,其底層資產卻說不清道不明。以“圓融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舉例,其成立於2012年6月,計劃期限爲10年,投資範圍爲“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交易所及銀行間市場債券以及固定收益類產品(包括期限在1年以內的債券逆回購、信託計劃或信託受益權、附加回購的債權或債權收益權及委託人認可的其他固定收益類產品)等”。截止到2020年9月底,該信託存續規模達到了165.17億元。

一份材料顯示,當時圓融1號的資產配置中,70.36%爲“信託產品”、13.54%爲“理財”、8.46%爲“債券及逆回購”、7.64%爲“現金及銀行存款”。

在專業投資人看來,即使是一份有着明確底層資產的信託產品,還要考察抵質押率等安全墊、融資人的獨立性與財務狀況種種因素。

除了信託,其實更多的酒企更偏愛大額存單等固定收益的低風險銀行理財,但是,近期銀行理財也風險頻頻。剛剛的“28億存款被質押”謎案還沒定論,11月15日上市公司科遠智慧又爆出自家存款(3億多)莫名被質押,這次發生在浦發銀行南通分行。

總之,上市公司的大額理財,更需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