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長73公分!歐洲無償贈7恐龍和1鳥化石 將回歸遼寧

▲短羽始中國羽龍化石(圖/翻攝自新華社,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8塊距今1.25億年至1.6億年的恐龍和鳥化石,近日輾轉從歐洲回到故鄉遼寧,這些化石分別是7塊帶羽毛恐龍化石和一塊原始鳥類化石,大小多在50公分左右,其中只有一件小盜龍類標本加上尾部長度達到73公分,目前都保存的相當完好。據瞭解,這些化石均產自遼西燕遼熱河生物羣,先前因種種原因而流落海外,如今終於迴歸故鄉。

據《新華社》13日報導,2017年1月,法國化石收藏家艾斯奎先生委託比利時恐龍學家哥德弗洛伊教授向中方表示,願將他們在歐洲收集和研究的這8塊化石標本無償贈送給遼寧古生物博物館。經中國大陸國土資源部批准,在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瀋陽海關的大力協助下,遼寧省國土資源廳近日將這批化石順利從歐洲運到遼寧。

考古學家在對化石做初步鑑定。

國際學術界對於鳥類起源問題,已爭論超過100年,但以往這些爭論都無法成立,原因在於缺少化石證據。自1996年起,由於中國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尾羽龍」、「小盜龍」,特別是「赫氏鳥龍」等化石的發現,終於爲鳥類起源於獸腳類恐龍的假說提供了新的重要證據。

大陸著名古生物學家孫革教授表示,「此次『返鄉』的8塊化石就屬於對研究鳥類起源,以及恐龍和鳥類之間進化關係具有重大意義的化石。」

據瞭解,這8塊化石中有4塊是在流失海外後成爲模式標本,即古生物命名新屬種時指定的典型代表性標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這8塊化石的大小多在50公分左右,其中只有一件小盜龍類的標本加上尾部的長度達到73公分,它們姿態各異,骨骼翅膀甚至羽毛的痕跡都清晰可見,保存十分完整。

孫氏絲鳥龍化石。

著名恐龍研究專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指出,恐龍演化的早期可能就長出了羽毛,其中一支體型越變越小,外形越來越像鳥類,並在最終演化出了鳥類。

遼寧擁有燕遼生物羣和熱河生物羣兩個世界級古生物化石寶庫,對研究鳥類、被子植物起源、恐龍以及早期哺乳動物演化有重大貢獻聞名世界的「中華龍鳥」「孔子鳥」以及「遼寧古果」等化石都產於此地。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王麗霞表示,近年來,特別自2011年《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以來,已有5000多塊流失海外的重要古生物化石迴歸中國。

▼曲足熱河鳥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