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選的自己擔】陳冠甫/從國、民兩黨不分區名單談「集體責任」

作者陳冠甫

明年選舉進入倒數,各主要政黨紛紛公佈自家不分區立委提名名單,其中國民黨民進黨的名單格外引發外界注意。總結批評內容,正如前總統陳水扁臉書評論民進黨名單「有派系角力,有政敵的言合,有小黨的收編,更有接班的佈局」同一段話也適用國民黨的名單。

不過,顯然國民黨引起的爭議遠超過民進黨,從黨主席吳敦義在名單內、統派親人選,未來可能造成的國安疑慮,都讓社會大衆感到無比憂心。這也反應媒體報導比例上,國民黨的負面聲量直線上升,逼迫吳敦義要加開臨時會變更名單。

不分區立委名單向來被視爲政黨門面,精挑細選的不同專業領域立委,代表政黨未來四年的政策推動方向。在此面向上與其解釋爲單純政黨門面,更象徵着政黨的核心價值,以及能夠承擔的政治責任範圍。尤其作爲不分區立委,需要貫策黨意集體性要求比起區域立委來的更高。

如何挑選不分區名單會使得政黨內成員負擔「集體責任」,基於屬於同一政黨的同一性,政黨內人物瑕疵,會葬送整個黨的名譽,因爲彼此無法切割。整個羣體要爲其中一位成員所做的任何事情負責任,或是一個羣體被要求以其名爲之的事情負責。具體的說,政黨施政不利會影響替黨出征的候選人,倘若不分區名單過於糟糕,則直接反應在政黨票上,甚至連帶改變總統、區域候選人的投票意願

退一步說,國家內的每個民衆也屬於一個較大的羣體,廣大的選民如何投下手中神聖的一票,選擇什麼樣的總統、立委、政黨。每個投票權人都有責任,也是種「集體責任」。社會意義上,現在每個社會問題,民衆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放任,有間接的連帶關係,比較驚悚的說法爲「我們都有罪」──負擔國家向下沈淪的責任。

個人、政治的責任,牽涉道德倫理。從來不是單一行爲好壞的命題,而是他的行爲是否會對社會、世界造成傷害。雖然考量點也不同。個人討論的是自我,政治考量的是社會利益,該怎麼在其中平衡找出最好的答案所有人都要思考的問題。畢竟民主選舉真諦就是「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承擔」去年地方選舉的結果,所有民衆都在承擔後果、分擔集體責任。如今又快到作出抉擇的時刻,該怎麼正確投票是民衆的責任。

熱門推薦》

臺灣年輕人投票嗎?中年人才是最大票源?►國民黨不分區/鬥雞烏賊土狼哈巴狗

►你手上的政黨票攸關「小黨」存亡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新公民議會》。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