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走進頤和園 講述歷史遺蹟與大運河的故事

(原標題:專家學者走進頤和園 講述歷史遺蹟與大運河的故事)

昆明湖是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繡漪橋閘是位於繡漪橋外的水閘,歷史上一直是長河的起點,也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清代時從繡漪橋閘流出的昆明湖水流入長河,使昆明湖成爲當時北京城的水庫。

頤和園管理處研究室主任趙曉燕、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博士研究生朱強或乘船或步行,邊走邊說頤和園著名景點的起源、變遷及歷史故事。

首先他們來到繡漪橋,此橋爲漢白玉單拱橋身,單側有43個臺階,橋身造型與玉帶橋極爲相似。京城百姓也稱它爲“羅鍋橋”。

繡漪橋是運河通往頤和園的第一橋,也是清乾隆皇帝從城內由水路去往昆明湖的必經之地。在頤和園內,此橋是最高的橋樑,高約9米,乘船穿過橋洞,眼前豁然開朗,昆明湖的景色映入眼簾。

在繡漪橋的崑崙石前,專家駐足介紹,崑崙石碑四面刻有乾隆御筆行書御製詩。詩文描述夏季乾隆皇帝從西直門外的高粱橋乘船至清漪園避暑時,長河兩岸美景及水利設施與農事景象。

趙曉燕、朱強從繡漪橋碼頭登船,沿途介紹了鳳凰墩、西堤六橋、景明樓、十七孔橋、銅牛等景點。

遊船從南湖島碼頭上岸,來到了“廣潤靈雨祠”,這是皇帝祈求降雨的重要寺廟之一,乾隆親筆題祠額“廣潤靈雨祠”。據介紹,由於乾隆皇帝多次親臨此地求雨靈驗,之後他將廣潤祠改名爲“廣潤靈雨祠”。

沿着十七孔橋,來到了坐落於廓如亭北面堤岸上的銅牛。銅牛鑄造於清乾隆二十年,是乾隆皇帝仿效大禹治水時鑄鐵牛鎮水的典故而造的,表達了對昆明湖水利功能的高度重視。銅牛鑄造精美,牛背上鑄篆文乾隆御筆《金牛銘》,是中國古代青銅鑄造藝術和水利文化的重要物證。

步行至二龍閘時,這是東堤上最重要的一座出水閘口。由於有兩個出水口,所以被稱作“二龍閘”。二龍閘主要控制昆明湖東部水流,可用於泄洪、調節水位、灌溉園外農田,還可接濟圓明園、暢春園等園林用水。

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雲上運河”系列直播活動從11月7日持續至13日,邀請文物專家、文化名人等,走進大運河北京段沿線的7個區,從考古、修繕、保護和利用等方面入手,介紹與大運河有關的地標建築和歷史遺蹟,感受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國新聞社主辦,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委、市文旅局、市文聯、市廣電局、市文物局、市體育局、通州區委、通州區人民政府承辦,大運河北京段沿線各區委宣傳部和文旅局協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