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抑制暖化 甲烷減量成關鍵

國際能源署(IEA)報告指出,重大甲烷排放源可分爲化石燃料、煤礦業、廢棄物、水稻種植與畜牧業五大類,主要爲泄漏、逸散與不完全燃燒導致。臺灣企業常見的甲烷排放多來自化石燃料運輸泄漏、燃燒化石燃料、化糞池逸散、厭氧廢水逸散、廢棄物逸散等。勤業衆信建議,企業若欲落實甲烷減量,可參考以下三策略:

一、透明揭露甲烷排放,

打造企業競爭力

按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或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標準,組織應分別量化CO2、CH4、N2O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企業透過第一步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後,應辨識甲烷是否爲排放重點,進一步可於永續報告書中獨立揭露甲烷排放量,並訂定具體減量目標,提升報告透明度。未來甲烷排放將成爲客戶選擇供應商的新標準,甲烷重大排放產業將面臨來自投資人評鑑壓力,例如聯合國油氣甲烷合作組織(OGMP)爲化石產業訂定了一套甲烷排放比較基準,美國MiQ也推出了甲烷排放第三方認證。採購化石燃料的客戶將可透過這些準則,選擇低甲烷排放製程的燃料。勤業衆信鼓勵企業透明揭露甲烷排放資訊,展示減排決心與實績、帶動供應鏈共同響應,打造組織永續競爭力。

二、優化基礎設施,

減量成效看的見

創新轉型與設備技術提升皆爲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以化石產業爲例,IEA指出化石燃料的開採、加工、儲存和運輸過程中,70%的甲烷泄漏可透過現有偵測技術、泄漏量評估及基礎設施優化有效減緩,企業毋須大幅增加營運成本,即可減少近60%的甲烷排放。建議企業優先透過偵測與評估,盤點自身的甲烷泄漏和逸散,並從優化基礎設施着手,不乏爲企業致力甲烷減排的有力方式。

三、捕捉、轉化與再利用,

甲烷創造商業價值

除了減量措施,目前各國研究機構也積極研發甲烷的捕捉與再利用技術,例如中研院投入「去碳燃氫(Methane Pyrolysis)」技術,透過高溫將甲烷熱裂解成氫氣和固體碳,其中製成氫氣可促成潔淨能源轉型外,裂解出的固態碳等於捕捉了大氣中的碳加以封存,並且可做爲工業原物料創造經濟價值。國內亦有企業有效運用厭氧菌處理工廠廢水、污泥、水肥、廚餘等有機廢棄物,捕捉沼氣用以發電,減少二氧化碳與甲烷逸散的同時打造循環經濟。

目前行政院環保署亦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其中國內甲烷減排着重於全國污水處理、事業體廢水處理等項目,未來將研擬法規或配套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甲烷回收。呼籲企業檢視供應鏈中甲烷排放的關鍵環節,並擬定監測方法、優化生產流程、升級廠房設備、導入智慧化管理系統等,共同實踐甲烷減量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