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統一集團入股PChome 所圖爲何?

在蝦皮、全聯等競爭者不斷創新、融合線上與線下的步步進逼,危機感應是驅使統一須儘快在虛擬領域插旗,而非電商市場的未來。圖/本報資料照片

統一集團近日接連入股雅虎與PChome電商,成爲臺灣零售業的重大話題,衆多媒體紛紛解讀此舉背後的策略意涵,以及對臺灣市場的影響。不少觀點認爲,統一是看好電商市場的發展潛力,因此大舉進入市場。然而筆者推測,統一大手筆買下雅虎和PChome的主因,並非看好電商市場,而是統一集團的核心業務—便利商店,面對實體與虛擬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及相互融合的商業模式變革時,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迫使其必須儘快在虛擬領域插旗,避免在電商市場缺席之外,更要防止其他實體零售競爭者搶先一步。

■應爲鞏固「便利商店」核心業務,並非看好電商市場

便利商店成功的關鍵在於便利性。開設便利商店的第一步是選擇良好的地理位置,藉此提供便捷的服務以銷售產品。消費者會在上班或上學途中買一瓶牛奶,但很少會到便利商店購買家庭裝的牛奶或一次性採購數天份的食材。如果統一能穩坐實體零售龍頭的寶座,應不會出現這兩筆併購案;但當其賴以維生的便利服務遭到挑戰時,則必須採取果斷行動。

全球零售市場的變遷趨勢如下:在2010~2015年間,電商大舉挑戰實體零售;2015~2020年期間,實體零售與電商相互併購,許多實體零售業者無法競爭而倒閉;2020年後,實體零售業重新轉型,並與線上服務深度融合。電商發展實體零售的例子包括亞馬遜併購全食超市,並開設無人商店;阿里巴巴收購大潤發和銀泰百貨,自營盒馬鮮生超市。

■零售業必須在實體與電商兩端佈局,才能維持優勢

相對地,實體零售收購電商的案例則有沃爾瑪收購Jet.com,Sainsbury's收購Argos等。這些併購案呈現兩大特徵:首先,參與的實體零售業多爲超市或量販店,較少見便利商店;其次,這些企業均爲具自主決策權的全球總部,均爲快速發展虛實整合而併購。結論是,2024年的今天,零售業若不在電商與實體兩端佈局,恐難以維持領先地位,這應該是統一的主要考量。

觀察各國電商市佔率,前兩名的加總大致超過第三至第十名總和。例如,美國的亞馬遜與沃爾瑪合計市佔約42%;中國大陸的淘寶天貓與拼多多共佔63%。統一集團擅長實體零售,但欠缺電商經營能力,併購績效平平的電商平臺顯然並非爲了與momo或蝦皮競爭電商市佔。即便買下數個三名之後的席次,也難撼動前兩大地位。因此,若推論統一大舉入股電商僅爲了看好電商市場,則可能不夠充分。

此外,蝦皮試點的「店到店」模式在臺已開設逾1,500家門店,包含衆多24小時服務的智取店,並持續快速擴展。當大量有購買力的包裹取件人流從便利商店流向「店到店」取件,統一必然會感受到壓力。蝦皮也可隨時與其他超商合作,提供免運優惠,吸引龐大取件流量至「競爭超商」,這將對統一構成更大威脅。電商的競爭焦點在物流,且物流成本最高的是「最後一哩路﹞。蝦皮智取店爲具效率的最後一哩路模式,智能櫃則是未來趨勢。

■蝦皮「店到店」、全聯線上線下整合,創新競爭來勢洶洶

研究顯示,宅配到家的成本比投遞至智能櫃高出3倍以上。順豐集團旗下豐巢在中國大陸設置約33萬組智能櫃,是許多快遞員的首選,他們經常自付費用將包裹投遞至收件者附近的智能櫃,而非耗費更多時間多次聯繫收件者或再次送貨。蝦皮的「店到店」有廣大發展空間,可服務其他電商業者或快遞,可收超時取件費,可提供超商的服務如繳水電費、或提供冷藏櫃等。

另一方面,超市龍頭全聯透過小時達、全支付已搶下臺灣生鮮外送市場主導權,併購大潤發後更整合超市、量販店與配送系統,推進線上線下整合,成爲市場領先者。因此,在蝦皮、全聯等強大競爭者不斷創新、融合線上與線下、步步逼近便利超商市場之際,危機感應是驅使統一改變的主因,而非電商市場的未來。

統一的真正意圖,筆者無法確知,但市場競爭與演化是健康的,我們樂見市場有更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