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公共債務舉借 如何接民氣、集地氣

政府舉借債務可在短時間內籌措資金,拉近收支差距,若能借此帶動投資,促進產業發展、稅收成長,財政基礎自會穩定健全;民衆若因此收入增加、多元消費、而帶動另一波經濟活動,對於公共債務的舉借,也會予以支持,不至於憂心忡忡。所以,政府舉借債務,除了需注意公共建設的投資報酬問題、採取活化國公有土地等方式外,尚應瞭解相關措施的資源重分配效應,是否爲人民所需要?是否爲人民所願意支付?何種財務運作方式較能結合市場、貼近人民。據此,筆者有兩項以人爲本的財務及貨幣政策建議,想提供政府參考。

首先,就財務政策上,政府可訂出每年提高國民所得與消費的增加率,甚至類似股利發放的財務目標,即接民氣。我們都知道,經濟活動循環中,家戶會在要素市場銷售它們的勞動、土地與資本(如吹風機制造作業員)給廠商,廠商會用來生產商品與服務(如完成吹風機商品,廠商給作業員薪資),接着在消費市場中賣給家戶(如吹風機理髮師幫民衆理髮);簡言之,在經濟活動中民衆若所得增加,消費增加,如食物、衣服、住房、汽車、教育、娛樂…等社會購買力,以及政府的稅收也必然增加。也就是說,人民既爲主要經濟活動者,其經濟需求應同時納入財務考量,而非全然公共建設、社會公益的政策目標;因爲,債務成本的合理性,正代表着政府治理城市、人民的財政效率,當人民作爲股東的價值,在財政上能被彰顯時,則政府設定的經濟目標,纔會看到人民能接受、樂於支持的底線。

其次,可以澳門爲借鏡,試辦準博弈特區,並以在地人的生存優惠爲前提,讓旺季時結合在地特色發展慢遊。筆者曾於2005年到訪澳門,當時舊城區剛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政府也積極辦理東亞運動會,但就觀光效益而言,卻顯得有些沉悶單調、觀光人潮也不多。隨着2000年填海形成出以博弈產業爲主的路氹城發展,已從當時人均GDP的24,970美元,到2018年已達128,702美元,每年併發給永久居民9,000澳門幣津貼(約臺幣3萬6,000元),筆者於2019年再次親身體驗,已是舊城區人潮擁擠、商店內摩肩擦踵的情形,與2005年的情景迥然不同。因此,政府或許能考慮結合在地環境特色,並在法律許可下,試辦準博弈特區(如結合遊樂區)經濟活動的貨幣政策,發行在地代幣,調控該區食、衣、住、行、育樂的使用需求,或可藉此刺激在地總和經濟需求。

公共債務的舉借及清償,有跨世代公平性及財政效率性問題,如何使在地人民所得增加,及擁有穩定的核心產業盈餘,是公共債務舉借需先思考的源頭;政府若能有接民氣、集地氣的不同思維,從確立民衆年所得增加的目標,設定城市土地的核心產業做起,筆者認爲,即便高額負債亦可逐步減輕,並讓民衆真正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