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方資本羅王倩:寒冬中機會主義者逐漸離場,彈藥充裕者正在加碼佈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申俊涵 北京報道
“生物醫藥投資的寒冬期中,一些機會主義者選擇離場。但我身邊子彈充裕的深耕醫療賽道的投資機構其實很多都選擇在此時加碼,甚至今年比往年任何時候投得都多。”近日,華方資本合夥人羅王倩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說。
羅王倩有着臨牀和科研一線近二十年的學習工作經歷,同時也積累下許多投資實操經驗。他先後在不同上市公司及大型金融機構負責過醫藥投資工作,2017年加入華立集團並參與創立了華方資本。
在羅王倩的帶領下,華方資本成立之初就鎖定了當時鮮有問津後來卻大熱的(細胞基因治療)CGT和再生醫學等賽道,並挖掘出西湖生物、睿健醫藥、濱會生物、維立志博等一系列準獨角獸項目,其中多數均爲華方資本天使輪領投孵化。
雖然現階段生物醫藥投資處於相對低谷階段,羅王倩仍持樂觀積極態度。在他看來,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供給側的機會主義者也會持觀望態度,那些技術沒那麼過硬、創業態度沒那麼堅決的創業者,可能因爲行業冷卻而放棄創業嘗試。這樣的項目變少之後,符合華方投資畫像的好項目反而更容易顯露出來。團隊需要看的項目數量更少了,卻更容易快速鎖定真正優秀的項目了。“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這句話的另一面是,“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能更好地找到那些穿着泳衣的人”。
“今年,我們在生物醫藥領域出手投資了近十個項目,投資節奏比往年更快一些。對專注醫藥領域的投資人來說,行情低點其實是出手的戰略窗口期。技術的進步並不會因爲行情變冷而停滯。真正有價值的項目在任何時候都是稀缺的,這些項目在技術上的突破正是帶動行業迎來下一個高潮的源動力。現在不投這些項目,未來搶都搶不進。從歷史經驗來看,上一輪低谷的離場者和下一輪高潮的接盤者往往是同一撥人。沒有這些機會主義者就沒有資本市場的潮汐,沒有泡沫,沒有溢價,也沒有我們的超額收益”他說。
悄然佈局上游技術企業,靜待細胞基因治療賽道“浴火重生”
華方資本創始團隊成員主要來自華立集團的投資體系,華立集團也是華方資本的基石出資人。但羅王倩強調,華方資本並非是華立集團的CVC,而是一家純市場化的財務投資機構,投資策略也是完全市場化的。
在具體投資過程中,華方資本希望挖掘具有源頭創新的醫療技術,去解決還未解決的臨牀重大問題。“既然單個細胞(受精卵)在基因的驅動下可以分化發育爲我們整個軀體,那麼所有軀體的問題也理應都能在細胞及其基因上找到解決方案。對細胞基因的改造技術,是目前臨牀上很多無解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羅王倩說。
值得注意的是,細胞基因治療賽道在前幾年的持續火熱後,目前正面臨階段性低潮,美國幾家知名的細胞基因治療公司最近股價也出現大幅的下滑。羅王倩認爲,細胞基因治療還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在一些方向上取得成功就帶來一波熱潮,而在另一些方向上階段性不達預期又帶來悲觀失望,這些都是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業內的朋友經常問,華方在CGT領域都佈局哪些方向,抗腫瘤,自免,還是抗衰老或者組織再生?其實,華方從來不這樣定義自己的投資策略。我們不爲投方向而投方向,也不爲投CGT而投CGT,我們始終關注的是下游待解決的問題與上游關鍵技術環節的突破之間的聯繫。”他說。
以往,華方資本投資的一些細胞基因治療項目之所以成功,是因爲他們既擁有顛覆性的技術平臺,其開發的管線又在臨牀中有迫切需求,而“細胞/基因”這樣的標籤並不是他們價值的核心。如今,由於上游的一些關鍵技術還沒有得到解決,細胞基因治療企業要在更廣闊的領域施展拳腳受到很大制約。因此,華方資本團隊順應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沿着產業鏈環節向上遊走,去挖掘投資上游關鍵技術有可能實現突破的平臺型企業。
“這種企業的商業模式更加靈活,‘達’則推動自身管線進展,快速提升價值;‘窮’則通過爲下游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來獲得營收增長。在當下這種環境下,他們也會有更好的抗風險能力”羅王倩說。同時,華方在上游形成佈局也能夠最先感受到行業發展的奇點。未來,一旦上游關鍵技術瓶頸得到突破,華方資本能夠第一時間捕捉到整個賽道風口到來的機會。
早期投資競爭加劇,以專業能力和產業資源塑造競爭力
華方資本從成立之初就聚焦於A輪或之前的早期項目。但如今,投早、投小成爲趨勢,越來越多PE/VC機構在戰略佈局上都往早期再走一步,對優質早期項目的爭奪也更加激烈。最近在好幾個項目上,華方都遇到了此前在這個階段的項目中基本不可能遇到的一線知名PE機構來爭奪領投權。在這種環境下,華方資本是如何塑造自己的行業競爭力的呢?
在羅王倩看來,做好投資無外乎要做到五點:找得到、看得準、投得進、管得好、退得出。華方資本在這些方面正逐漸積累起全方位的綜合競爭能力,讓機構無懼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
在“找得到”方面,華方一方面通過豐富的產業人脈資源主動鎖定醫院、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四大項目源頭,持續跟蹤潛力技術的發展和潛在創始人的成果轉化時機。另一方面通過戰略聚焦,在相關領域積累了大量成功投資案例,並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吸引了很多創業者慕名而來。同時,很多已投項目的創始人也會推薦身邊質地不錯的項目。這些都使得華方深深根植在技術的最前沿和潛在創業者羣體之中,能夠先人一步找到優質項目。
在“看得準”方面,華方團隊從一線投資經理到合夥人都是醫療領域專業背景出身,擁有豐富的產業經驗和投資經驗積累,通過持續深耕行業,不但對各項技術發展的前世今生有時間維度的理解,也對所有平行技術和替代技術有空間維度的認知,讓華方形成敏銳的判斷力,在行業非共識中挖掘投資機會。
“投資人要準確把握住公司最大的價值點,幫助公司價值最大化地被市場看到。”羅王倩說。比如在今年5月,華方資本領投了一家基因療法公司的A輪融資。羅王倩透露,該項目乍一看是一家基因治療的公司,由於當前基因治療賽道整體較冷,並且它的產品管線所針對的罕見病適應症市場規模並不是特別大,因此當時在市場上頗有爭議。
但羅王倩仍說服投委會,最終對該項目進行了投資。羅王倩的堅持,源於對賽道痛點的深度理解。作爲國內最早一批在細胞和基因治療的多個細分領域做全面佈局的投資人,羅王倩深知相關動物模型的不成熟在此類藥物開發中已成爲亟待突破的瓶頸。而該項目的創始人恰恰是基因遺傳病動物模型開發的領軍人物,公司在罕見病動物模型研發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這家企業在動物模型製備上具有獨特優勢,他們可以根據適應症的需求開發動物模型,在適應症的選擇上也更有自由度,讓下游管線開發更具競爭力。同時,它具有商業模式的可變性。如果融資環境不足以支撐多管線的研發推進,也可以通過動物模型業務支撐公司長遠發展,公司商業化具有進可攻、退可守的特點。”羅王倩說。
在“投得進”方面,由於華方投資人的專業性足夠強,跟創始人有共同語言,加之華方在早期項目投資中積累的品牌效應和口碑,使其容易獲得信任。並且,華方對自己目標項目的畫像十分清晰,因此往往項目接觸早,決策快,更容易投進去。在“管得好”方面,華方資本依託華立集團等LP帶來的產業資源和產業孵化與經營的經驗,以及自身建立的被投企業生態圈資源,能夠全方位爲被投企業提供賦能。
在“退得出”方面,華方資本已經有幾乎各種退出方式的成功實踐經驗,一些項目已經實現盈利基礎上的完全退出或部分退出,有一支基金剛進入退出期DPI已經接近0.6。在上市退出方面,羅王倩認爲,雖然目前A股市場IPO退出的不確定性在變高,但這些影響是暫時性的,只要公司價值的增長不斷被市場看見,上市是遲早的事,不上市也很容易通過其他方式退出。港股市場雖然存在流動性和溢價不高的問題,但對投資機構來說仍是可考慮的退出渠道,並且對早期機構來說依然能夠帶來可觀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