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人不去,我即去耳——鑑真東渡的傳奇與文化遺產

作者:周穎昕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政治理論室副研究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3月27日至5月16日,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舉辦“鑑真和尚戒律歷程”特別展。該展旨在緬懷日本佛教之恩人鑑真的遺德,展示自鑑真東渡到近代的漫長曆史中佛教戒律在日本的發展歷程。由奈良唐招提寺收藏的日本國寶“鑑真和尚坐像”,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肖像雕刻作品,藉此展覽之機在京都公開展出,距上次展出時隔45年。

《續日本紀》《唐大和尚東征傳》記載了鑑真抵達日本的具體行程。公元753年11月16日,鑑真第六次乘上赴日的船舶,12月20日到達日本薩摩阿多郡妻屋浦(今日本鹿兒島縣南薩摩市境內)。第二年2月4日他終於抵達奈良,公元763年6月鑑真在奈良逝世。

鑑真生於公元688年,14歲出家,54歲在大明寺向日本來使承諾東渡時,已是功成名就的授戒大師。在第六次起航東渡前,日本遣唐使正使藤原清河請求唐玄宗派鑑真赴日,但未獲玄宗支持。在遣唐使副使大伴古麻呂的堅持下,最終鑑真得以乘坐副使船隻赴日,同行的還有同爲遣唐使副使的吉備真備。鑑真東渡從承諾到實現,等待了11年的光陰。鑑真的承諾緣起於日本聖天皇派往唐朝的榮睿、普照兩位留學僧,他們受命從唐朝招請佛教的授戒師。兩位留學僧在唐朝尋訪多地未果,終在揚州大明寺有機會拜請鑑真。鑑真不畏東渡艱險,自認爲身負傳播佛教使命,承諾“諸人不去,我即去耳”。當時的鑑真是南山律宗的繼承人,已爲四萬多人授戒。前五次赴日過程中,鑑真一行遭遇過唐地方官員的阻攔、海上風浪的肆虐、同行夥伴的離去等困苦。鑑真第六次出發時,從唐朝帶領24人一同赴日,最終成功踏上日本國土,此時榮睿已客死中國鼎湖山龍興寺。普照陪鑑真同期返回日本,隨行人員除唐人外,還有胡國人、崑崙國人、瞻波國人。

全程追隨鑑真六次東渡的唐朝弟子思託撰寫的《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尚鑑真傳》《延歷僧錄》,展現了鑑真東渡的過程及唐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情況,後者是日本奈良時代僧侶、文人的傳記總集。這兩部作品雖未完整流傳後世,但據保存下來的部分記載可知,公元754年4月,鑑真在奈良朝首都平城京的皇家寺院東大寺戒壇,爲聖武上皇、孝謙天皇等四百餘人授菩薩戒,這是首次在日本舉辦的登壇授戒儀式。公元756年5月,鑑真被任命爲“大僧都”,成爲當時日本佛教界的五大首領之一。公元758年8月,淳仁天皇登基時宣佈,贈鑑真“大和尚”號,請其專門從事培訓僧尼的工作。從759年開始直至763年逝世,鑑真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並在該寺設戒壇授戒。

鑑真東渡極大促進了日本奈良社會的文化發展。《唐大和尚東征傳》在鑑真逝世16年後(公元779年)寫成,是最早由日本人用漢語書寫的記述鑑真事蹟的作品,是有關鑑真研究的最重要史料之一。據相關記載,鑑真在日本被稱爲“律宗開山祖”“天台宗先驅”,他帶去的經卷數量爲35種850多卷。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最澄,最初是在鑑真弟子法進的教誨下學習鑑真一行帶來的天台宗典籍,後又赴唐朝留學,返日後終成一代宗師。鑑真還有“醫藥始祖”“文化之父”之稱,證明他除了傳播佛教文化外,還給日本帶去了醫學、建築、書法等方面的先進文化。

鑑真是爲中日交流作出傑出貢獻的典型代表,長期以來受到日本主政者國民紀念、讚揚。鑑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據傳該寺南大門上的寺名由孝謙天皇(公元749—758年在位)書寫。“招提”源自梵語,一說是四面八方的意思,另一說是指在佛身邊修行的道場。修建該寺的目的,一是爲前來求教戒律和受戒的僧衆提供食宿,二是爲了超度邀請鑑真來日的聖武天皇的亡靈。1998年該寺作爲“古都奈良文化財富”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據《招提建立緣起》《招提千歲傳記》《諸寺緣起集》等記載,寺內金堂由該寺第四代住持、鑑真弟子安如寶主持建造,是存世最古老的佛殿建築,列爲日本國寶。金堂外觀與中國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相似,建築風格屬唐代。該寺在鎌倉時代、江戶時代、明治時代和昭和時代經多次修繕,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與地位。

江戶時代的俳人松尾芭蕉1688年到訪唐招提寺,寫下俳句“手持嫩葉,我想爲您拭去眼角的珠滴”,表達了對鑑真的崇敬之意。中日邦交尚未恢復時,爲紀念鑑真逝世1200週年,日本政府把1963年6月忌辰至次年忌辰之間稱爲“鑑真年間”。1970年去世的日本美術史專家安藤更生表示:“直到今天,日本人依然在很多方面沐浴着鑑真和尚的恩惠。”2011年4月,日本啓動了複製國寶坐像的項目,於2013年6月完成複製像,該像安置在唐招提寺的開山堂內常年開放。國寶坐像依然供奉在御影堂內,每年只在鑑真忌辰前後開放三天。

鑑真勇敢、忠誠、堅忍的個人魅力與他爲中日兩國作出的傑出貢獻,贏得了廣泛歡迎與尊重。中日兩國多處保留下來的紀念鑑真東渡的遺蹟、建築就是歷史的明證。“鑑真和尚坐像”曾於1980年4月回中國“探親”展覽,還曾在1977年應法國文化部長的要求,作爲在日本展出的法國維納斯雕像的回訪使者,以日本國寶的身份赴法展出。這說明鑑真東渡的影響力並不侷限於中日兩國之間,已經擴大到世界其他地方。鑑真初至奈良時,曾在東大寺設戒壇,該寺也保存有另一尊鑑真坐像,這尊木質雕像製作於1733年,於2010年11月曾返鄉“探親”。

鑑真東渡1200多年來,中日兩國政府和國民一直在紀念他,因爲他是一位人們共同認可的文化傳播者,是密切兩國交流的踐行者。爲實現鑑真東渡作出貢獻的人,以及後來的傳承者,都承載着人們一致認同的價值,這種價值超越了國界和政治關係的親疏。這種價值認同對於人類共同建設“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未來,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29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