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周叔蓮89歲逝世 中國首論證「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周叔蓮2009年參加從事研究工作56週年研討會 。(圖/CFP)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周叔蓮,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 年3 月5 日13 時20分 在河北燕達醫院逝世,享年89 歲。逝世消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官網得知。

據《澎湃新聞》報導,周叔蓮,1929年生,江蘇溧陽人,是社科院經所的第三任所長。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時,馬洪任工經所所長,周叔蓮是副所長之一。後來,馬洪擔任社科院院長蔣一葦任所長,周叔蓮繼續擔任副所長,1985年,周叔蓮升任所長。

1953年,周叔蓮從復旦大學經濟系畢業後,被分配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今社科院經濟所前身),先被分配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後來又到從事畜牧業手工業水土保持調查。1956年開始研究農業經濟問題。他曾參加費孝通江村調查,也參加了孫冶方主持的社會主義經濟論研究。

1974年,周叔蓮被借調到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附設的一個經濟研究室工作,該研究組李先念委託谷牧主持,負責人是李灝,研究中國工業現代化,固定資產投資、經濟效果等問題。

在中國經濟學界,周叔蓮較早從理論論證國有企業有必要也有可能實行自負盈虧。他最早提出了中國應優先發展輕工業的發展戰略,對中國工業發展戰略的一系列重要問題提出了建議。

1977年,周叔蓮在《光明日報》發表《科學·技術·生產力》,在全國首先論證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產生巨大影響,曾獲1984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

周叔蓮、吳敬璉、汪海波三人是復旦大學經濟系的老同學,上世紀70、80年代一起寫過很多有影響的文章。周叔蓮在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工作時參加過工人工資獎金的調查,在建築工地他發現,可以回收5分錢作爲工人獎金的水泥袋子卻要被故意毀壞掉。因此起草了一篇《論社會主義工資及其具體形式》,經過吳敬璉修改,三人討論,聯合署名,成爲了爲工資和獎金恢復名譽的第一篇重頭文章。

1979年與吳敬璉、汪海波合寫的《再論價值規律和社會主義企業的自動調節》對價值規律發揮調節作用的機制以及國有企業實行自負盈虧的宏觀條件提出了系統的設想,獲1984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理論文章獎和1987年度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優秀論文金三角獎」。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