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好讀之2》種族融合有助黑人的課業表現
失靈的福利國:直擊美國貧窮問題的核心,爲除貧找到解方(時報出版)
融合確實有其效用。早在半個世紀前的研究即顯示了這樣的結果。我們來看看最高法院布朗訴託彼卡教育局一案所做判決,視公立學校實施種隔離政策爲違憲之後,學校的種族融合情況爲何。在一九五四年該判決出爐後的幾年間,解除隔離令在全國各地的執行情況不一,此一現象正好讓社會學家得以比較在種族融合學校就讀的學生與在隔離學校就讀的學生之間的差異。經濟學家拉克.約翰遜(Rucker Johnson)就發現,相較於在隔離學校就讀的同輩,在種族融合學校就讀的黑人學生,課業表現較優秀,畢業率較高,而且日後進入大學的可能性也較高。約翰遜的模型並且顯示,這些在教育上的收穫其實具有實質的金錢價值,受惠於種族融合法令的黑人學生成年後陷入窮困的機率也相對較低。與此同時,在停止種族隔離,改爲實施種族融合的學校就讀的白人學生,也不會因此走上邪門歪道,他們的學業成績與日後的幸福並不會因爲班上來了黑人新同學而有任何影響。
不平等的情況加劇會導致學區之間所得隔離的問題。主管當局推動教育財務改革來改善此一問題,爲財政窘迫的學校投入資金。這樣的做法的確有幫助,但是並非解決之道。我們可以看看馬里蘭州蒙哥馬利郡(Montgomery County)發生的情況。在二○○○年代初期,當地住房主管部門將各個不同的平價房屋隨機分配給貧窮家庭,這些平價房屋有一些是位於富裕社區的學區內。與此同時,當地政府也開始大力投資財務困難的學校,將經費用於實施小班制與爲老師提供訓練等措施。如此一來,也給了研究者一個機會來比較窮學生在低度貧窮學校與高度貧窮學校但有較多資源之間的表現。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在低度貧窮學校就讀的窮學生,在課業表現上明顯優於在高度貧窮學校就讀的學生,儘管後者擁有「現代教育資源」。由此顯示,儘管我們爲貧窮學校投入的資金多於富有學校,但是並不能促進這些學校之間的平等。
我一再強調兒童的生長環境非常重要,連我自己都覺得有些蠢。衆所皆知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也是爲什麼我們有這麼多人願意投下心血與金錢來建設我們的學校與社區,囤積隨之而來的承諾與安全感的原因。但是當我們的小孩看到我們關閉其他小孩的機會之門─而且是以他們之名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教導我們的小孩?
美國在布朗案之後不進反退,退步幅度之大,我們孩子今天就讀的學校,在經濟多樣化方面,還不如我祖父時代的學校,雖然我們在種族融合上小有成就,但是我們的社區依然維持種族隔離。隨着城市的房價越來越貴,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我們過去會說窮人是住在軌道的另一邊,現在則是說他們是住在隔壁的郡裡。我們依然是各自分隔,而且嚴重不均。但是這種腐蝕機會的情況可以在我們手中結束。
我們應該如何結束我們對隔離政策的熱愛?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以旨在推動包容的法規來取代排除分區政策(Exclusionary Zoning Policies),拆除我們的圍牆,將這些瓦礫用來造橋鋪路。這項行動分成兩個步驟,第一個是去除那些攔阻低所得家庭進入高機會社區的法規,這些法規都經過精心設計,狡詐而迂迴,將在高機會社區興建多戶型公寓或小型的平價住房列爲違法行爲。我們無法心安理得地宣稱我們的社區是反種族主義或是除貧主義,如果這些社區仍是支持排除分區政策─這只是比較有禮貌且安靜地支持隔離政策的做法。(三之二;摘自《失靈的福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