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好讀之1》失靈的福利國:直擊美國貧窮問題的核心
失靈的福利國:直擊美國貧窮問題的核心,爲除貧找到解方(時報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我們還有最後一個步驟必須完成。我們的圍牆,必須拆除。爲了紀念殖民時代的傷痛,我們修正課本,爲我們的假日重新命名。與此同時,我們在認識奴隸制度的恐怖之後,也開始拆除大理石雕像與更改街道名稱。但是,當我們動員起來阻攔在我們附近興建平價住房計劃時,我們難道不是現代版的種族隔離主義分子嗎?當我們爲我們的子女保留空間,拒絕給予其他小孩公平的機會,難道我們不是視未來爲我們的殖民地嗎?
當我們分散在學校與社區裡的貧窮,融合也就不會那麼痛苦。單純地把貧窮家庭遷移至擁有大量機會的社區,儘管他們的收入沒有絲毫增加,他們的生活品質也會大爲提高。儘管他們的生活仍在貧窮線之下,但是由於他們所住環境的犯罪率有所降低、他們的心理健康有所改善,他們的小孩在學校的成績也有所提高,就某種意義而言,他們已沒有之前那麼貧窮了。多項研究顯示貧窮小孩在高機會社區度過的每一年都會幫助他們成年後的所得增加─幫助之大,甚至年幼的弟弟妹妹會比他們的哥哥姊姊獲得更大的收益,因爲他們在更繁榮與更安全的地區度過了更多的歲月。
然而即使是今天最爲流行,規模最爲宏大的除貧計劃,例如統一基本所得,也往往對隔離政策敬而遠之。這樣的情況實在令人氣餒,好像我們所能做到的不是創造一個沒有隔離的國家,只是在一個實施隔離政策的國家中減少其中的不公平性。當富人與窮人過着不同的生活,只有窮人所依賴的機構與計劃會變得脆弱不堪。如果你的小孩並未進入公立學校就讀,你很容易就會支持關閉公立學校的計劃;如果你知道你的侄子不會受到警察臨檢,你自然就會同意警察加強臨檢。但是如果當在階級光譜上的所有家庭都是將小孩送入同一所學校,在同一座公園野餐,在同一條街道上行走時,這些家庭顯然就是這些學校、公園與街道的共同利害人。
再說,我們必須承認:隔離會侵蝕我們的心靈。當富人的生活、工作、玩樂與信仰都是與其他富人一起,他們會變得益發孤立,根本就會把窮人拋到腦後。它會帶出我們最壞的一面,餵養我們的偏見,使我們道德敗壞。在綜合社區內與人相互交流,可以讓我們認識我們的盲點,消除我們的孤立之島,讓在貧窮線上的家庭也會關心生活在貧窮線下的家庭所擔憂的問題。尼采(Nietzsche)曾經寫道:「一個人必須以其身體與靈魂來體驗重大問題。」
我認爲貧窮就是重大問題之一。融合意味我們對於同一個問題都會有切膚之痛。它不僅能打擊貧窮,就精神層面而言,隨着時間的持續,更能產生共鳴與促進團結。這就是除貧主義堅決反對隔離的原因。
如果我們降低圍牆,讓貧窮家庭也可以進入高機會社區,有些家庭會進來,有些則不會。畢竟,貧窮社區並不是只有貧窮而已。它們也是家庭與親情、鄰里友情與愛的泉源,更別說有些還是全國首屈一指的美食之家。黑人社區與族羣聚居地也是美國非白人民衆的收容所,他們大都是在主要爲白人的機構工作與唸書。我正在爲窮人爭取有更多的社區選擇機會,以確保孩子出生時所在的郵遞區號不會成爲他一生的主宰。此外,我從沒聽說在富裕社區興建的平價住宅大樓有哪一座是沒有客滿的。其實正好相反,紐澤西州的富裕小鎮櫻桃山(Cherry Hill)二○二一年爲其興建的二十九戶平價公寓開放申請,結果有九千三百零九人前來。(三之一;摘自《失靈的福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