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西問》中國高鐵站房對世界鐵路建築產生的影響(劉亞剛)

劉亞剛主持設計的高鐵站房。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 供圖(中新網)

中國高速鐵路快速發展,高鐵站房如同點綴在「八縱八橫」路網上的繁花,成爲帶動區域交通、經濟發展和促進人文交流的城市「新名片」。

從「探索」走向「成熟」,從「功能佈局」到「文化交融」,「星羅棋佈」的站房設計優秀範本如何打造,中國的站房隨着高鐵技術如何走出去?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曾參與設計站房近百座,其總建築師劉亞剛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從「探索」走向「成熟」,中國鐵路站房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劉亞剛:中國鐵路客站的迭代發展,有一條非常清晰的傳承與創新脈絡。

探索期,新中國成立後建成了一批「適用、經濟、美觀」的鐵路客站,在當時百廢待興的背景下,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受經濟和技術條件的影響,除少量特大型鐵路車站外,多數車站規模較小、功能簡單,車站設計呈程式化和形式化的特徵。這一時期鐵路車站代表當屬1959年建成的北京站,作爲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座鐵路客站,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對中國鐵路站房的設計產生深遠影響。

轉型期,改革開放後,隨着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鐵路客站迎來建設高潮。受國外先進設計理念和經驗影響,中國鐵路站房設計觀念、設計方法悄然改變,在功能佈局和建築形式上,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上海站首次採用了高架候車、南北雙向進站模式,開鐵路大型客站之先河;北京西站、杭州站等形成以體量較大的客運綜合樓爲特徵的建築形態,綜合交通樞紐雛形開始顯現。觀念不斷轉變和技術快速進步爲高鐵時代打下了堅實基礎。

繁榮期,進入21世紀,高速鐵路車站將先進技術、地域文化、人性體驗以及對未來綜合交通的認知與實踐進行了深度結合。這一時期鐵路客站以北京南站、上海虹橋站、杭州西站爲代表,總體上呈現「立體交通、功能緊湊、換乘便捷、空間集約」等特徵,在完善功能同時,以人爲本的理念得到深化,客站建設更關注旅客的需求和感受。實現了鐵路客站從「單一的鐵路客運場所」向「綜合交通樞紐」,從「管理旅客」向「服務旅客」的兩大轉變。

據中國建築學會會刊《建築實踐》刊載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從林海雪原到江南水鄉,從大漠戈壁到東海之濱,中國高鐵已覆蓋逾96%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預計已建成客站點1944座,其中高鐵客站1265座,普速客站679座。經過幾代鐵路人的接續奮鬥,高鐵客站實現「從無到有」,「從追趕到先進」的歷史變化,取得了豐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推動了各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中國高鐵站房在建設理念、規劃設計、工程建造、運營管理等方面的總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新社記者:中國高鐵站房設計在發展過程中,克服了哪些重大技術難點?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技術創新?

劉亞剛:隨着中國高鐵技術與建設飛速發展,鐵路客站建設的關鍵技術也在迭代升級,一系列技術課題和創新研究、試驗不斷展開,爲實現「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目標作出貢獻。其間,一些突破性的技術創新應運而生。

建橋合一技術,將鐵路軌道、橋樑和建築結構全面結合,攻克了列車震動對結構影響這一難題,使車站建築與站場設施功能無縫銜接,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和交通效率。

無柱雨棚技術,將雨棚柱設於鐵路線間形成整體框架結構,提高穩定性和抗風揭能力,改善站臺通行條件,提升了旅客的進出站通行體驗和效率。

雙層車場及上蓋開發技術,實現了節地節能,在滿足客運功能的前提下,進一步拓展客站的商業價值。

消防技術,實現了候車空間大跨度和高可視度,提供全新的開敞通透的候車空間,改善了旅客候車環境,提升了旅客候車體驗。

智能客站技術,通過刷卡進站、人臉識別,實現「無紙化」進出站,提升通行效率和服務品質。

劉亞剛主持設計的高鐵站房。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 供圖(中新網)

中新社記者:從「功能佈局」到「文化交融」,中國高鐵站房跨越式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什麼?

劉亞剛:中國高鐵站房在功能佈局、文化交融和設計創新方面的跨越式發展,蘊含着多重內在動力。

政策支持與投資驅動。鐵路是國家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國家一直積極支持高鐵建設,將其視爲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特別是「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規劃,鼓勵和推動了設計創新和功能優化。

城市發展與社會需求。隨着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發展建設理念的更新。同時,高鐵所產生的同城效應、聚集效應、虹吸效應等能夠加強城市間的社會經濟聯繫,在滿足實際運營需求的基礎上,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蘊,引領城市更新發展和產業升級,使鐵路客站建設得到地方政府和社會大衆的廣泛認可。

滿足民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鐵路客站不但是重要的鐵路客運樞紐,作爲城市交通門戶、旅客服務第一界面,更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載體。

總而言之,中國高鐵站房跨越式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多方面的,這些動力共同推動着高鐵站房設計的不斷進步和完善,爲中國高鐵建設注入了強大活力。

中新社記者:中國高鐵站房對世界鐵路建築產生了何種影響?還有哪些進步空間?

劉亞剛:中國高鐵站房近年來在規模、設計、技術和功能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對世界鐵路建築產生了深刻影響,併爲全球鐵路站房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規模與速度方面,中國高鐵站房的建設速度和規模令人矚目。大規模的高鐵網絡和站房的建造展示了高效的工程管理和施工技術,爲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設計理念方面,中國高鐵站房廣泛採用現代化設計理念,結合先進的技術和材料,體現了功能性、美觀性與文化性的統一。

智能化與便捷性方面,許多中國高鐵站房採用了智能化系統,如自助售票、智能導航、安檢系統等,大大提升了乘客的出行體驗,這些技術爲全球鐵路站房的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參考。

綜合交通方面,中國高鐵站房設計已實現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即航空與車站軌道交通、公交、出租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連接,提高了交通效率,這種綜合設計理念也爲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鑑。

目前,在一些領域,中國高鐵站房建設仍有進一步改善和提升空間。

一是可持續發展,在環保和節能方面,未來的高鐵站房可更多考慮使用綠色建築材料和可再生能源,進一步減少碳足跡。

二是城市功能的整體性,通過站城一體化的規劃設計,構建綜合多維交通體系,豐富完善車站的城市功能,協同站城融合發展,促進城市更新與產業升級。

三是國際合作與標準化,通過國際合作和標準化,推動高鐵站房設計和建設的全球化標準,提升全球鐵路建築的整體水平。

總之,中國高鐵站房不僅提升了國內鐵路系統的效率和服務水平,也爲世界鐵路建築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範例。未來,通過不斷創新和改進,中國高鐵站房也將繼續在全球鐵路建築領域發揮重要影響。

受訪者簡介: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總建築師劉亞剛。受訪者供圖(中新網)

劉亞剛,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總建築師、正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長期致力於鐵路交通樞紐規劃和建築設計創作與實踐,主持完成了長沙西站、南陽東站、徐州東站、牡丹江站、廬山站等40餘項大中型鐵路客站及綜合交通樞紐的規劃設計和相關課題研究,榮獲國家及省部級優秀設計十餘項。

(本文來源:中新社「東西問」專欄,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