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從拜拜看一年經濟景氣
▲新春期間,到廟裡點光明燈、安太歲,祈求來年平安的民衆較平日增加。(圖/記者張一中攝)
文/鍾文榮
今天是大年初一,許多人習慣到廟裡拜拜祈求庇佑,順便討個吉祥喜氣。而每年犯太歲的生肖,依習俗也會到廟裡「安太歲」或點光明燈,以求來年平安。
犯太歲,似乎就同心智理論一樣。過去古人的不安,一路演化到現在,安個太歲,就能保祐生活平安無事。若基於經濟上的「理性自利」原則,花點小錢當作是繳交「保險費」或「保護費」(約新臺幣600元),當然也是無妨。 然而,衝、犯太歲這件事實在太過頻繁,「正衝」和「偏衝」算起來是每12年會「犯」一次太歲,每隔3年就會「衝」到一次太歲,這頻率算算真的很高。如果衝、犯太歲就是種倒楣的事,那一輩子遭逢倒楣的機率,也未免太高了一點。
傳統信仰和智慧應該有相通之處,犯太歲這件事,也許是老祖宗們要我們行事低調、居安思危,隨時留意生活周邊的危險與危機。可想想,犯太歲12年才警示一次,週期過長,所以弄個偏衝太歲的說法每3年再做提醒,好藉由如此警示頻率加上不可知的神明力量,對信徒耳提面命一下。
求平安是一種經濟現象
既然安太歲和點燈祈福都是一種求平安的行爲,每個人也都想求平安,但求平安是種心裡需求,需求是內隱的;而透過價格來表達內心求平安的需求,需求愈高,價格當然愈貴,誠意也相對愈高。因此,寺廟中的求平安「價格表」,就是按照信徒需求的高低,所訂出的參考價格,需求高一點,價格貴一點,需求低一點,價格就便宜一些。
▲祈福是種心理需求,需求愈高,就會反映在點燈、安太歲的價格上。(圖/記者徐文彬攝)
那麼,價格又是怎麼計算呢?
不同的祈福程度,也存在不同的市場價格。比如,安太歲是按人頭計算,就會貴了些,價格約新臺幣500到1,000元之間;而平安燈是按戶計算,便宜許多,有時還可信衆隨喜。那功名燈呢?因爲這是專爲讀書人所設計的,也因此價錢不會太低,若是在文昌廟或文武廟裡,還可能因爲有專司神明特別加持,所以和安太歲的價錢不相上下。如此看起來,祈福的代價也有其市場行情。
寺廟推出更多的點燈和拜斗服務,價格當然就有所差異,基本上還是需求愈高,代價愈高。可神明的服務,怎麼具有市場性向右轉,且向錢看齊呢?我記得有間大廟,點燈的價格與神明的距離有關,距離愈遠愈便宜,但在神明兩側,一盞燈要價5、60萬元,而且得擲筊競價,簡直是一場拍賣會。那沒錢的信徒,只能曬月光了嗎?
點燈拜斗與景氣相關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指出,當經濟愈蕭條,人們愈會尋求宗教慰藉,尤其他發現,只要每逢經濟困頓時,廟裡安太歲、改運制煞等宗教儀式就愈興盛,但廟裡的香油錢卻會減少。
香油錢是種自由捐獻,然點燈祈福是希望神明能夠保佑,這是一種私利,花費多一點,對較低收入的信徒應該不受影響,有時反而會更增加信仰的花費,這道理和買樂透彩券一樣,影響的都是對「邊際」比較敏感的人。
舉例來說,2013年的農曆年後,竹山鎮靈德城隍廟舉行「祈安禮斗法會」,由於2012年年物價齊漲,但拜斗人數卻高達500多人,比2012年多出100餘鬥,主委認爲,因爲大環境不景氣,民衆普遍沒有安全感,乃至於祈求平安的意願增加。
當大環境不好,到廟裡祈福信徒就會愈多,也就是說祈福的需求愈高,白話一點說,就是當景氣不好時,信徒求平安的需求當然會愈高,他願意支出的費用也比較高,求平安大廟、小廟拜,點燈祈福的數量也會較多。
▲有些寺廟會依光明燈的位置收取不同的費用,愈靠近神明的價格愈高。
因此,我們很容易從寺廟的點燈祈福收益中,看到該年的經濟走向,如果收益愈高,是不是代表未來大家都不看好景氣呢?全臺灣的寺廟恐怕有爲數不少的光明燈和太歲燈,若以一盞燈500元計價的話,每年農曆年前後,寺廟的金流活動應該是一個很驚人的「數量」。這是不是應該當作政府「庶民經濟」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來預測經濟走勢呢?
好文推薦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衆能懂的文章,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雲論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