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張百達》首戰非終戰 和平是王道

總統英文(左)、前總統馬英九。(合成圖總統府資料照、中時資料照)

在中美戰略競爭與美國總統大選的複雜背景下,近期中美雙方在南海與臺灣周邊軍事活動似有升溫跡象,各方對當前臺海局勢亦多表關切。日前,前總統馬英九更提出「首戰即終戰」的說法,引發各界議論。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儘管北京當局迄今仍不放棄對臺動武,「武統論」更不時被有心人士炒作,日前甚至在對岸引發一場不小論辯。但整體觀察,特別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提出《習五條》,條條緊扣「和平統一」,顯示爭取以和平方式處理兩岸政治分歧仍是當前中共對臺政策的優先選項,並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位階

當然,隨着當前美中臺關係的發展,特別是美國總統川普是否會因選情因素,在打反中牌、臺灣牌的時候,刻意觸動北京當局的政治底線,從而迫使其放棄現行和平路線,是包括連同美方在內許多政策圈或學界人士所關注的議題。但至少迄今爲止,不論是對臺軍售抑或臺美政治交流,雖在質量或層級上迭有提升,但始終並未超出既有的政策框架。除非臺美建立或恢復正式外交關係,否則,合理判斷,強調戰略定力,不隨美方起舞或避免反幫川普助選的北京當局,或無立即改變現行對臺政策路線的迫切性,或在應對中美全面對抗以及內部六穩六保的重大挑戰外,另於臺海增闢新戰場

其次,針對馬英九提出的「首戰即終戰」,這對長期觀察中共軍事發展的人士而言,恐怕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且具相當震撼性創新性的軍事概念。然而,不論是中共軍界過去提法抑或國防院報告內容,談的都是「首戰即決戰」,而非「首戰即終戰」。畢竟,「決戰」與「終戰」雖僅一字之差,但意義卻並不相同。「決戰」之意,在於強調對戰爭勝負或特定軍事行動取得具決定性關鍵性效果,或形成不可逆優勢,但這並不意味戰爭能夠立即終止或和平能夠重新降臨,進而達到所望之「終戰」結果

若以2003年美軍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來看,美軍運用遠距精準打擊及空地聯合作戰優勢,於戰爭初期不竟數日即摧毀伊軍防空體系與地面主力部隊,但這場戰爭卻依然持續數年之久。換言之,即便強大如美軍者,亦難做到所謂「首戰即終戰」。而當年發動侵華戰爭,揚言「三月亡華」的日本軍閥不也打了8年,最終更以戰敗「終戰」收場,而今年8月則適逢原爆75週年。

一旦北京決定對臺採取全面軍事行動,除非臺灣未戰先降或一戰即潰,否則即便擁有數量優勢的火箭軍與海空部隊,如何應對可能來自第三方的軍事介入與制裁,如何確保北斗系統的正常運作,如何投送數十萬部隊跨越超過150公里的海峽天險,如何應對臺灣各型機動防空、制海火力與其他反制作爲,如何評估複雜戰場環境中的「戰爭迷霧」,乃至思考面對戰爭結果的不確定性,恐怕都是相當嚴肅的現實課題,理應不致對「首戰即終戰」存有一絲幻想,或天真以爲只要3天便能拿下臺灣的任何可能性。

近來,在兩岸官方接觸完全中斷,美中臺三方在臺海周邊海空軍事活動愈趨密集且更具針對性情況下,確實令人關注北京是否改變以和爲主的對臺政策,乃至出現「美國川普選總統、兩岸網內卻互打」的意外情況,此或爲馬前總統近來有關發言的背景。然而,身爲曾經當了8年中華民國總統及三軍統帥的馬英九,難道不認同蔡英文總統提出的遵循《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或兩岸依各自現行規定的基礎上重啓對話的善意?馬英九如真以兩岸人民爲念而非基於黨派立場或個人利益,或應公開呼籲北京當局正面迴應蔡英文的善意,儘早重啓兩岸接觸對話,避免誤判,並說明其「首戰即終戰」所指究竟爲何,及未來戰爭如何可能的問題。

首戰非終戰,和平纔是王道。維護臺海的和平穩定,符合兩岸雙方共同利益,更攸關兩岸民衆福祉。面對當前複雜詭譎的亞太情勢,兩岸日前均釋出不開第一槍的政治訊號,個人相信,雙方領導人應該都有致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戰略智慧與政治決心。

(作者爲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