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張百達》將兩岸變局轉爲歷史機遇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1個月前夕,不僅驚傳川普總統染疫確診,連同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等軍方高層也多人中鏢,必須進行自我隔離。如此充滿劇情張力的「十月驚奇」,令不少人擔憂美國大選能否順利舉行,以及一旦出現重大變數時,北京是否會趁虛而動,從此升高臺海戰爭風險。
尤其,自8月底捷克參議院議長訪臺,9月中美國衛生部長與國務院次卿亦相繼到訪,臺灣近期在對歐及對美關係上均取得重要進展,自然引起北京方面的高度關注與不滿。除了例行性派遣軍機切入我西南防空識別區,以強化對連通臺海、南海與巴士海峽,同時亦爲臺灣與日、韓等國海上生命線此一戰略要域的監控外,更兩次派遣多款戰機編隊直向臺灣並跨越中線,甚至公開聲明否定中線的存在,打破兩岸長期以來對於海峽中線事實存在的不成文默契。
共軍戰機編隊接連穿越中線的舉動,儘管政治意涵遠高於軍事本身,仍無疑升高兩岸軍事對抗的氛圍。即使雙方高層均有意剋制,甚至避免自己開出第一槍,但倘若爾後共機編隊跨越中線朝常態化發展,尤其在雙方戰略互疑日深,且未建立政軍互信與對話渠道,或如中美兩軍簽署「海空接近行爲準則」,加上現代戰機與導彈速度快,海峽空域縱深淺,若過中線則更形壓縮。在反應時間短促的狀況下,不論對地面戰管、防空部隊或飛行員均將構成高度壓力,前線因誤判或失誤等人因因素進而出現擦槍走火的機率,便始終不能排除。
此外,自2015年對岸公佈畫設啓用M503民用航線後,雖經修正西移6海里,但仍緊鄰着海峽中線。就兩岸而言,不論是海峽中線或M503航線,一如橫亙朝鮮半島的北緯38度線,在某種層面上均具安全緩衝與和平象徵的意涵。
反之,若對岸不重視中線並持續在其附近採取軍事脅迫行動,不僅兩岸發生意外衝突的機率相對升高,對航經附近空域的民航機亦勢將構成安全威脅,更容易引發外界對M503航線應否繼續存在的關切。
然而,相對當前臺海緊張情勢,各界或亦不宜忽略各方在亞太地區現有的軍事存在,以及應對各種可能潛在風險或挑戰的整備與能力外,有關北京當局如何應對當前臺海局勢,對選後重回健康穩定中美關係的期望,其國內政治議程與戰略目標的設定,乃至如何處理日益惡化的中歐關係與國際形象等,恐怕也同樣值得關注。
特別是,對北京當局而言,今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亦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年。然而,受困於近年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的衝擊,加上年初以來新冠疫情以及大雨洪澇的影響,包含六穩、六保等目標能否如期如質實現,挑戰難度已是不小,理應不希望再有枝節橫生。
再者,北京當局認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的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這便需要思考如何維護戰略全局的穩定,或至少營造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方足以作爲戰略支撐。而即將於月底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主要議程更聚焦於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四五規畫」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顯非爲準備進入戰爭狀態而提出的發展計劃。
日前,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5週年紀念峰會講話時,除了談到上個世紀前半葉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的戰禍外,還提出「以對話代替衝突,以協商代替脅迫,以共贏代替零和」的理念。
相對地,蔡英文總統在雙十談話中,亦再度向對岸釋出橄欖枝,除了重申維持兩岸穩定的決心,也呼籲雙方共促兩岸和解與對話。若北京當局能有善意自信的迴應,不僅將有助今後兩岸關係的正面發展,有利臺海局勢的和平穩定,更是向國際社會彰顯證明其將是文明崛起的重要試金石。
正在大陸上映的「八佰」,傳達出戰火下對和平的珍視與渴望;而「隔岸相顧,盼願再無喧囂」,更當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期待。至於如何把變局的試煉,轉變成歷史的機遇,此刻正考驗着兩岸領導人的智慧與決心。
(作者爲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