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有需要去得罪拜登嗎?

中國時報社論

川普政府任期倒數計時,在爆發「國會暴動」,各國譴責暴力行爲,內閣官員白宮幕僚紛紛求去,川普政府的「合理性」備受質疑之際,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佈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將訪臺,蔡總統表示歡迎。

克拉芙特此時此刻訪臺,對民進黨政府而言,可能會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早在去年12月,喬州選務官員就公開呼籲川普,停止沒有根據的指控,否則「有人會受傷、有人會被槍擊、有人會被殺」,但川普顯然不在意這些可能的後果。要說這樣的川普,會把臺灣的穩定繁榮放在心上,未免失之天真,「臺灣是筆尖大陸圓桌」的對比,應更符合川普的心境

川普政府卸任前猛打「臺灣牌」,是爲了形塑自己「抗中」形象,爲民主黨政府的中國政策製造門檻。但反過來說,就連這樣的川普政府,仍然維持「一箇中國」政策不變,從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發佈的新聞稿,強調克拉芙特的臺北行程「符合美方由《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對臺『六項保證』指引的『一箇中國』政策」,並表示「將根據...美國的一中政策,來強化美國政府對臺灣國際空間的堅實與持續支持」,在在證明「一箇中國」是國際社會的硬框架臺獨人士把川普當最後希望,如今這最後一塊浮木,也不存在了。

川普已是昨日黃花,現在重要的是準總統拜登怎麼想。拜登當過歐巴馬的8年副手,兩人路線不會相差太遠,歐巴馬在卸任前夕,曾親自解釋美國的一中政策:「美、中、臺長久的共識就是保持現狀。大陸承認臺灣的『實體地位,而臺灣也同意只要能維持自治的權力,並不會朝向宣佈獨立。」也就是說,相較於川普,拜登會更重視維持臺灣「實體」的地位,而不是把「反中」當成一種表演;拜登也數度公開表示,在許多議題上還是需要中國的合作,這都是兩人的不同之處。

一中是國際社會硬框架

川普的框架固然約束不了拜登,但民進黨繼續與川普唱和,畢竟是站在拜登的對立面。民進黨有需要爲了川普不到10天的任期,去得罪未來將執政4年的拜登嗎?而更長遠的思考應該是,民進黨的兩岸論述是否符合拜登的中國政策佈局,還是又會回到過去「麻煩製造者」的窘境

民進黨的兩岸路線其實非常矛盾。「形式」的部分,是民進黨常常撿到槍,怒嗆北京,兩岸政治對話趨近於零;「實質」的一面,是兩岸貿易往來更爲密切,且完全維持馬英九「九二共識」的憲政框架,包括《憲法》增修條文的「國家統一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大陸地區中華民國領土」等。

善意的解讀來看,民進黨「形式」的反中,是因爲「實質」放棄臺獨,必須做給獨派看的一種交代。有許多民進黨的支持者因爲民進黨批評北京,所以可以接受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增加,就是一例。

但這樣形式與實質的落差,《臺獨黨綱》與「一中憲政框架」的矛盾畢竟不能持久。民進黨操作的「仇中」民粹,已在大陸激起了「仇臺」氛圍,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到兩岸的種種互動。

因此,民進黨若要穩定的長期執政,必須將「一中憲政框架」落實到黨的論述,可以廢除《臺獨黨綱》,也可以用新的決議文重新定調黨的路線,落實「國家統一前」的現狀定位,包括「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領土」的宣示,這些都應該成爲民進黨路線的一部分。

務實可從憲法一中開始

民進黨政府承諾遵守「中華民國憲政框架」,希望以此與大陸建立對話關係。但過去5年,兩岸關係美中關係劇烈激盪,民進黨政府加速去中國化,「中華民國憲政框架」已不足以解決兩岸的紛歧。川普時代臺美關係史上最好,卻未挑戰「建交」、「駐軍」兩紅線美國務院宣佈解除臺美交往限制,也只是取消行政限制,並非表示總統、行政院長等高層就可以訪美。

拜登時代,臺美關係將回到美國外交建制路線,民進黨很難寄望繼續借助美國力量抵銷大陸壓力。如果民進黨希望務實處理兩岸關係,可以在「中華民國憲法基礎上,兩岸同屬一國」開始,雙方暫時放下「一國」內涵歧異,而專注在平等、互惠的實際交流。

兩岸都是中國,但分別屬於兩個憲法制度,中共並未放棄兩岸和平的希望,在此基礎上,兩岸比較有機會和解。而長遠來看,兩岸和平地競爭,對中華文化振興、對東西方文明共生都會有貢獻。這樣穩定而和平的兩岸關係,也符合包括拜登政府在內,所有國際社會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