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你想要一個「美中共管」的臺灣嗎

中時社論

美國共和黨議員針對臺海緊張情勢,提出「臺灣嚇阻法案」,規定美國自2022年起,逐年提供臺灣20億美元貸款購買美國生產的武器,直到2032年爲止。法案若是通過,臺灣採購美國武器自然將更便捷,軍力可望提升,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借貸10年,臺灣財政結構勢必惡化,而且將失去建軍自主權。

臺旅法迄今無法落實

大量採購美國武器的結果,是擠壓國人自制武器的發展空間,這跟蔡政府的「國防自主」政策背道而馳,如果真的有心實現國防自主,就應該對美國表達立場,加速對臺軍事科技轉移,努力提高自制率纔是有意義的軍售,否則「國機國造」、「國艦國造」都只是空談。

依據今年出版的《國防報告書》國防科技專章,國防部委託國內學、研機構基礎科技研究,聚焦於戰機、造船、資通電子、戰甲車、飛彈及無人機等項目,項目繁多,但僅編列1億多元經費,每個大項平均只有1千萬元,分到細項可能只有百萬元,可見國防部根本無心自主研發。

以當年「經國號」戰機爲例,耗費大量資源研發、量產完成後,理應維持能量,繼續研發下一代戰鬥機,政府卻以經費拮据、戰機出口困難爲理由,草率解散團隊,並停止後續研發與製造計劃。直到蔡總統決心「國機國造」,才重組新團隊,拿出「經國號」舊藍圖,緊急製造出降級版「勇鷹號」高教機應卯。

反觀南韓,航空工業本來落後我國,我們做出「經國號」戰鬥機時,他們教練機還做不出來,還向航發中心聘請工程師協助研發,如今南韓T-50教練機暢銷世界,並研發出新一代KF-21戰鬥機,尚未量產就拿到印尼的訂單,研製能力早已將臺灣甩出幾條街。南韓的戰甲車、自走炮都能自己生產,我們卻還需要跟美國「貸款」買武器,「國防自主」喊了幾十年,但這個政府一碰到美國就腿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臺灣對臺美關係應有自己的主張,「臺灣嚇阻法案」對臺灣安全或許有「煙火效應」,但長期而言是利是弊,必須深思明辨。拜登政府的一中政策已從過去以《臺灣關係法》及美中三公報爲基礎,擴大到「一法、三公報、六保證」,對臺灣安全保障已有很大的進步。其實,許多美國專家認爲,無論對維護西太平洋的和平與安定、和平解決臺灣未來、維護臺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以及提供防禦性武器,《臺灣關係法》已具備充分的法律基礎,並不需要其他立法補充。

臺灣牌將從雷達消失

「臺灣嚇阻法案」仿效以色列模式,美國每年提供以色列38億美元無償軍事援助,另享有80億美元貸款保證;「臺灣嚇阻法案」則屬於有條件融資,並非無償援助,卻等於要臺灣讓出國防自主權。而在現實面,美國安全、外交事務屬於行政部門職掌,即使國會完成立法仍須由行政部門落實,如2018年3月經川普總統簽署的《臺灣旅行法》迄今無法落實。

由共和黨議員主導的「臺灣嚇阻法案」,是利用臺灣議題凸顯拜登對中共過於軟弱,希望打擊民主黨聲譽以贏得明年期中選舉,並於2024年讓共和黨捲土重來。「臺灣嚇阻法案」是和拜登政府唱反調,臺灣若過度操作,將損害與民主黨的互信關係,對臺灣安全利益不利。

前美國在臺協會主席卜睿哲曾警告,極端立法及言論在現實面上沒有任何作用,卻提升臺灣人對美國在背後支持的期望值,也加劇中國人擔心美國利用臺灣作爲抗中槓桿的恐懼;美國昆西研究院東亞計劃主任史文也指出,這些立法將中共逼入牆角,除了訴諸武力,別無他途。

當前大陸對臺首要任務是防止臺獨,而非統一,短期內中共武力犯臺的可能性很低。拜登說得很清楚,美國無意改變中共政權,民進黨卻誤以爲或故意以爲,美國支持臺灣走偏鋒。拜登對臺灣問題同樣說得很清楚,「由他們(臺灣)自己決定」。美中雙方將設立4個工作小組,處理美中關係及雙方利益,「臺灣牌」將逐漸從雷達螢幕消失,蔡政府若一意孤行,臺灣將退步爲「美中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