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蔡政府應奉兩岸政策爲上位

中國時報社論

臺灣美國商會的最新報告顯示,在臺美商認爲未來3年內政府優先施政事項依序是兩岸關係、人力發展、能源充足、國家安全與美臺雙邊貿易協定,其中33%美商指出業務遭到臺海局勢重大幹擾,幾乎是去年8月中共軍演後的1倍。如果說民進黨政府聽不進人民的聲音,又胡亂把在野黨和媒體打爲「中國共鳴者」,那麼對於在臺美商的呼聲,至少應有所反思了。

兩岸貿易 愈來愈緊密

多數在臺美商將兩岸政策視爲「上位」,意味着蔡政府7年來兜兜轉轉了一大圈,最後還是沒辦法讓臺灣脫離大陸而生存和發展。還記得2016年蔡總統大陣仗宣傳的「新南向政策」嗎?還記得民進黨念茲在茲的「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分散風險論嗎?到頭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新南向淪爲詐騙樂園,兩岸貿易額卻連年上升,以至於北京一紙禁令都能瞬間令業界哀鴻遍野。否則民進黨早就應該老神在在地向衆人吹噓,當初的佈局有多麼成功。

可想而知,蔡政府原本期許讓臺灣脫離大陸市場、遠離「紅色供應鏈」的經貿政策,最終證明行不通。而上述經貿路線正是被錯誤的國安戰略綁架,導致臺灣一步步誤入歧途,滑向戰爭邊緣,這也是美商如此憂心忡忡的根本原因。過去7年,臺灣的國安戰略從馬政府時代的平衡路線徹底轉向,當親美被列爲絕對政治正確,民進黨傳統意識形態深化了遠中或抗中傾向,兩岸政策位階自然降低,接下來臺灣內外政經政策嚴重紊亂變成必然的結果。

兩岸關係當然不是臺灣的全部,即便有一天兩岸所有往來被切斷,相信臺灣仍可以生存下去。但關鍵點在於,兩岸關係與臺灣經濟發展的信心有關,而信心往往比黃金還要珍貴。若兩岸關係好,臺海安全風險低,無論是臺灣社會還是外資,都會對臺灣經濟景氣充滿樂觀,重視臺灣在中國大陸與西方兩大市場之間的樞紐、橋樑地位;若兩岸關係不好,臺灣籠罩在戰爭疑雲中,誰還敢把資金和家當放在這裡?誰還會希望把最先進、最核心的供應鏈留在臺灣?

連美商都認同,兩岸關係比美臺經貿協定重要,但令人遺憾的是,過去7年的蹉跎,自詡最懂國際經貿的蔡總統及國安、財經團隊,把加入多邊經貿體系、美臺雙邊自貿協定列爲優先,卻忽視了對兩岸經貿政策的精進與深化,更忽視了對大陸臺商以及參與兩岸經貿的本土中小企業的關懷和輔導。尤其近年在兩岸政治風暴席捲之下,大陸臺商淪爲夾心餅乾,而不少中小企業產品則因註冊問題一度被大陸暫停進口,只能靠國民黨、民間人士溝通才逐步有改善,民進黨反而像是隻出一張嘴的在野黨。

國安戰略 應確保和平

農曆新年前後,蔡總統、陸委會和交通部相繼表態支持兩岸恢復交流,海基會也復辦了暫停多年的大陸臺商春節聯誼活動。看起來,蔡政府似乎直到任期最後一年,才摸清楚施政重點。此時,唯有撥亂反正、快馬加鞭,儘速恢復兩岸政策的優先地位,臺灣的疫後經濟競爭力纔會提升,臺海和平穩定環境也纔會更加穩固。商總理事長許舒博透露,蔡總統曾親自交代增加兩岸航點事宜,但無奈陸委會、疫情指揮中心依舊以疫情因素踢皮球、打官腔,被對岸指責爲「搪塞」。

如果蔡總統真的有心改善兩岸關係,或者至少不要讓「臺灣變戰場」在任內發生,就應該調整施政重點,在陳建仁內閣協助下,以恢復兩岸交流爲主軸統整各部會業務。

首先,大陸破天荒循兩岸航空協議管道向我方致函,政府務必抓住契機積極迴應,先形成有來有往的良性互動局面。

其次,政府評估檢討放寬陸客來臺與恢復直航航點務必同步進行,恢復小三通中轉更要再快一步。另外,開春後陸續將有工商團體登陸拜會北京高層,政府也應善用其傳話角色,彌補兩岸官方溝通不暢之缺憾。

奉兩岸政策爲上位,意味着政府的任何政策、任何行動都務必以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爲目的。

美中關係緊繃,臺灣難獨善其身,新的一年,蔡政府不僅應婉拒外國敏感人士來臺衝擊和戰紅線,還應讓兩岸物流、客流和金流愈織愈密,如此臺灣人民不再生活在恐懼中,全世界企業和資金也都會吃下定心丸,重新投資臺灣、投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