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拒絕烏克蘭化 美應投資臺灣安全

中國時報社論

正當臺灣與烏克蘭一起成爲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熱門話題時,4位美國跨黨派國會議員訪臺。出人意料的是,此團首站並非政治機構,而是拜會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美國人愈是渴求臺積電,愈代表臺海危機的臨近,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指責美國「巧取變豪奪」,似乎同樣可以用於如今的美臺關係。

科技抗中 只在乎臺積電

此番美國議員團來自「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他們臺灣之行的意義不加掩飾,雖名爲美臺合作,實則聚焦如何對付中國大陸。單從字面上看,率團的衆議員康納在拜會立法院長遊錫時表示「此行無意挑釁中國大陸」,似是避免被對岸扣上「打臺灣牌」或「以臺製華」的帽子,但這反而凸顯出美國議員團來臺目的並非外交挺臺,而是科技抗中,「臺灣」在他們眼中就等同於晶片。

此乃近年美臺關係的失衡之處,之所以失衡,是因爲對抗思維而失去理智。過去,無論是冷戰時代,還是後冷戰時期,美國對臺政策幾經變化,始終都有「智慧」貫穿前後,對臺海兩岸遊刃有餘施加政治手腕。過去幾十年間,臺灣並沒有明顯的「疑美vs.倚美」鴻溝,反倒最近幾年,臺灣社會對美國的信任感開始分化。同樣,美國對臺政策歷來是政治、經貿、軍事、人文齊頭並進,但近些年幾乎一面倒軍事優先,經貿也服務於戰略目的。

換言之,當美國對臺政策尚有政治智慧的時候,兩岸還可以保持相對平衡的關係與互動,那時親西方、奉行自由民主、兼具中華傳統文化的臺灣,是華人社會的軟實力典範,甚至是大陸民衆欣賞的最美風景。同時,美中臺之間的經貿關係也維持良性循環,自由市場經濟主導之下,臺灣資金流向大陸、人才流向美國,技術則掌握在自己手中,從來沒聽過什麼「分散風險」之說,也未曾有過美方以政治力量來關切臺灣核心產業鏈的動作。

然而,這一切都在近幾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一方面,美中硬實力消長的客觀情勢,令美國朝野產生「正在衰落」的危機感和急迫感,無法再像過去那樣閒庭信步,美國對臺政策的節奏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慌亂和無措。另一方面,無論是在美國還是臺灣,現在掌權的中生代政治領袖,從未嘗過戰爭痛苦、也未曾駕馭冷戰的複雜情勢,嚴重缺乏政治經驗和智慧,恰好又遇上大陸「戰狼世代」崛起,美臺關係急速躁進,加速美中和兩岸攤牌。

軍售臺灣 臺海越不安全

美臺關係一旦失智化,後果就變得不可收拾。最有代表性的三大現象,一是美方對臺灣「烏克蘭化」的全面軍事武裝;二是美方試圖不顧一切整碗捧走臺灣晶片產業鏈;三是美國內部的激進反中右翼與臺灣內部的抗中獨派合流。在前述三大現象中,「烏克蘭化」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兵役改革、民防體系與佈雷計劃正在逐步落實,而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向美國衆議院議長麥卡錫遞出的訪臺邀請函,正是美臺右翼民粹力量抱團的象徵。但難度最大的還是經濟與科技,這也有了美方近些年對臺積電三番五次的遊說和拉攏。

好在,張忠謀看得透徹也說得明白。據美國媒體報導,去年裴洛西來臺時,張忠謀意味深長地告訴她:「如果美國以爲靠砸大錢就可以搶進全球最複雜的電子製造市場,那就太天真了。因此,若美國想要打造可信賴的半導體產業,就應該持續投資臺灣安全。」

張忠謀的話,可謂一語點醒夢中人。如今美國砸錢豪奪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吃相,和8年前大陸企業紫光老闆豪言要買下臺積電,難道不是很相似嗎?遺憾的是,美方的實際作法與張忠謀的忠告背道而馳。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臺後,美國不僅沒有投資臺灣安全,反而靠美臺軍售大量從臺灣吸血,雖冠以「維護臺海安全」之名,卻讓臺海愈來愈不安全。

在俄烏戰爭1週年之際,戰事沒有終止跡象,美中關係也愈見緊張,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針鋒相對。最近更爆出拜登有「毀臺計劃」的說法,無風不起浪。臺美關係面臨失智化的暴衝危機,「東方烏克蘭」的藍圖正步步清晰中,屆時恐令臺灣一無所有。蔡政府要有作爲,勇敢且大聲地向美國說不,要求美方投資臺灣安全,不能任令事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