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兩岸融合發展與融合統一(郭偉峰)
自從中共對臺的方針政策定爲「和平統一」之後,就是一直在用「統一兩點論」與「和平統一重點論」來判斷與駕馭兩岸關係。(中評社)
至今爲止,中國政府一共制定了14個「五年規劃」,如果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是在「十二五規劃」中才首次以專章形式闡述兩岸關係,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是重要的內涵。「十三五規劃」與「十二五」的內容比較相似,是在繼承中發展。而「十四五規劃」則提出了超越前面兩次規劃的、前所未見的兩岸融合發展大計,必然深遠地影響國家完全統一的進程。
一、「十四五規劃」與兩大時代背景
「十四五規劃」對兩岸關係有何重要的意義與作用?要深入瞭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十四五規劃」所處在的兩大時代背景:一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大背景,二是國家發展機遇的時代大背景。
尤爲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內涵與意義,要從中找答案。這是共有15個部分、60條、約2萬字的中共中央文件,這是一份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制定的《建議》。在該《建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兩大時代背景都有明確的解讀。
習近平在2020年11月3日受中央政治局委託,就該規劃建議起草的有關情況向全會作說明。他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我認爲,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其實就是中華民族實踐偉大復興的新階段目標。至於實施步驟,習近平曾經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裡,習近平用了三個十五年的發展思維。我認爲,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三個階段,第一個十五年,是民族復興的起步階段,第二個十五年,是民族復興的擴展階段,第三個十五年,是民族復興的實現階段。
由此可知,起步階段的第一個五年的規劃,是處於多麼重要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大背景上,意義非凡。
習近平還指出:「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我們知道,習近平多次指出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反覆強調要維護、用好和延長重要戰略機遇期。
根據我長期研究的心得:習近平並不滿足於重大戰略機遇期的觀念,在延長重大戰略機遇期的基礎上,他提出了歷史機遇期之說。這是習近平的理論原創,其內涵包括:
其一,歷史機遇期論重在中國自身創造機遇的能力,重大戰略機遇期重在順應國際格局的發展機遇。歷史機遇期論最爲核心的內涵是依靠自身的發展實力,開闢新的發展空間,通過實踐,創造中國式的發展機遇。
其二,歷史機遇期論與重大戰略機遇期論屬於「兩手抓」範疇。從現在階段來看,歷史機遇期論與重大戰略機遇期論兩者的關係不是對峙的關係,而是互爲因果的關係,兩者都需要抓得住、抓得硬。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期,就能爲歷史機遇期的開闢創造更加好的發展時空,少走彎路、少受挫折。
其三,歷史機遇期論是中國對世界的獨特承擔與貢獻,重點戰略機遇期論是藉助國際發展動力而獲得發展。歷史機遇期就是中華民族強起來、實現偉大復興的機遇,是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機遇,是中共創造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復興、爲世界作貢獻的新機遇。
也由此可知,「十四五規劃」處在開創中國的歷史機遇期的時代大背景上,與前面13個五年計劃有傳承遞進的關係,也有開闢新徵途的重大意義。
二、「十四五規劃」中的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
掌握了前面所述的兩大時代背景,我們就能夠準確判斷「十四五規劃」的屬性是什麼,「十四五規劃」包含的絕對不是畫地爲牢的封閉型經濟、政治政策,其開放性、包容性以及創新性特點非常突出。在這樣的基礎上考察「十四五規劃」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就能夠避免認識的片面性。
其實,「十四五規劃」對兩岸關係是有明確論定的,其第十八篇六十二章《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中這樣表述: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兩岸同胞福祉爲依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
第一節,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持續出臺實施惠臺利民政策措施,讓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參與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兩岸金融合作,支持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推進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崑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等兩岸合作平臺建設。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
第二節,加強兩岸人文交流:積極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交流合作,促進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鼓勵臺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共同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維護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通讀上面文字,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這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框架內高度提煉的「十四五規劃」內涵,既具體務實,又宏觀長遠,尤其是體現了大陸方面對兩岸關係現在和今後一段時間的形勢判斷,大約有三個不變:第一,兩岸和平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第二,兩岸和平統一的既定進程不會改變,第三,兩岸同胞共同參與民族復興事業的期待不會改變。充分展示了大陸方面的堅定信心與堅強定力。「十四五規劃」對兩岸關係來說,是和平的宣言,也是發展的呼籲,更是統一的期待。
尤爲值得重點解讀的是文中的推動兩岸關係融合發展的重要意涵。
應該知道,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的國家統一理論原創,是對臺思想的創新,也是對臺政策的創新。2014年11月,習近平在福建調研時表示,兩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由此可知,把融合發展運用於兩岸關係,這是習近平的首創理念。
經過研究,我認識到,習近平兩岸融合發展理念的意義與作用包括:其一,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習近平哲學思想意涵。既是價值觀,又是方法論,是目標、路徑、方法的辯證統一,更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動指南,是對國家統一理論學說的全新創造。其二,融合發展是習近平對臺思想的核心內涵之一。從中共對臺政策與兩岸關係的總體脈絡看,這是一個重大而深刻的理念、思想、戰略演進,成爲習近平對臺思想的核心與統馭性概念。其三,融合發展是從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新思路。其四,經濟融合發展是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內涵,同時也包涵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
現在,大陸方面所有涉及兩岸關係的政策主張中都這樣提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充分把握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我認爲,融合發展的概念與和平發展的概念有繼承與發展的內涵。兩者之間應該是互相包容、互相推動的關係,但是,融合發展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如下三點:
1、和平發展貫穿整個階段,融合發展是這個階段的新階段。爲什麼呢?因爲和平發展是在和平統一之前主要助力於推動兩岸關係的變化,融合發展則是重在立足和平發展基礎上,向更加接近兩岸最終統一的方向挺進乃至完成。這與習近平的中國夢息息相關。兩岸統一沒有具體的時間表,但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則是明確的路線圖。在這個時刻提出兩岸融合發展,不是孤立的,融合發展理念的實施階段與中華民族復興的實踐階段,如此契合,其特點是如此的明顯、突出。
2、和平發展是紅利形成,融合發展是紅利共享。紅利得到共享必然創造更大的兩岸民心利益。而融合發展之不同,就在於承擔了紅利共享的歷史責任。
3、和平發展有待兩岸的共同互動,融合發展則是以大陸爲主動的,是時與勢都得到完全把握之後的表現。「和平統一」不能構建在坐等時機的基礎上,掌握主動權,是大陸必須的選擇。而融合發展的主動權之力量,就此彰顯。
三、「十四五規劃」中兩岸融合發展的最新意義
在掌握了融合發展的基本內涵以及融合發展與和平發展的辯證關係之後,我們再詳細琢磨「十四五規劃」有關措辭,再與「十三五規劃」進行對照,就會非常清晰地發現其中的不同意義:
第一,融合發展的意涵不同。「十四五規劃」首次在規劃中提出了兩岸關係雙發展概念,而「十三五規劃」中,融合發展還是侷限在經濟範疇,只提出了「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並沒有與和平發展並肩而立。「十四五規劃」則不然,融合發展成爲了統馭兩岸關係全局的指導思想。
第二,融合發展的意度不同,「十四五規劃」首次在規劃中提出了「中華民族經濟」的概念。「中華民族經濟」是習近平的兩岸經濟觀核心內涵,兩岸經濟關係的定性是同屬「中華民族經濟」。這樣的定性最大的作用就是使兩岸經濟合作得以排除兩岸政治分歧的最大幹擾、排除國際不明朗因素的最多幹擾,從而得到大發展大繁榮。從兩岸現實情況來看,「中華民族經濟」的結構和機制已經成形。兩岸經濟的屬性得到明確,當使兩岸共同利益最大化。
第三,融合發展的意志不同,「十四五規劃」首次在規劃中提出了「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這是大陸的「五年規劃」歷史上第一次把臺灣的前途命運一併規劃進來了。習近平有一段話可稱爲民族復興與兩岸統一關係論述的經典。他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臺灣的前途繫於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對臺灣來說,這是福音、是歷史機遇。」從這段話中,可以概括出三個層次的意思:1,民族復興是兩岸共同的事業,不是大陸單方的事業,臺灣方面也必須參與其中。2,兩岸統一是臺灣的必然歸宿,只有國家統一了,臺灣的前途才能得到保障。3,民族復興一定會實現,臺灣也一樣獲得歷史機遇。所以,在處於致力民族復興起步階段的「十四五規劃」,首次在規劃中提出「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習近平對臺思想的必然體現、必然落實。
第四,融合發展的意情不同。「十四五規劃」首次在規劃中提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這是明確要求福建要在兩岸融合發展方面先行先試,發揮主導的作用。2021年3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在福建省考察後進一步提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習近平以通、惠、情來促進兩岸關係的融合發展,絕非字面意義這麼簡單,其中反映了習近平獨樹一幟的兩岸利益融合觀。通過研究,我認爲:習近平的兩岸利益融合觀的核心內涵給我們的啓示在於:1,兩岸關係不可以忽視利益的存在,不要以爲僅僅靠理念就可以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要通過兩岸經濟合作使民衆更多地享受到實際利益,擴大兩岸普通民衆的受益面和獲得感。要讓兩岸同胞都參與其中,成爲主要的推動力,就必須把雙方的利益融爲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至不分彼此,這樣纔會形成合力。2,在兩岸利益融合過程中,大陸需要積極主導,要做到大陸利益優先與臺灣民衆分享,大陸還要以穩定性應對兩岸利益融合中的不確定性。3,利益融合不是孤立的,要與經濟融合、文化融合、社會融合、情感融合、價值融合等等有機聯繫起來,利益融合是基礎,融合效應需最大化。兩岸利益融合就是厚植兩岸共同利益。
很顯然,「十四五規劃」充分落實與體現了習近平的兩岸利益融合觀。
四、「十四五規劃」予以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完全可以確認,「十四五規劃」之於兩岸關係,是擁有寬闊心胸的規劃,是最具有善意的規劃,是鼓勵兩岸共同成長壯大的規劃,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的兩岸存在共同發展機遇的主張。
其一,習近平曾指出,兩岸的歷史機遇就在民族偉大復興將要實現之際,他強調,要珍惜歷史機遇,應該順應民心、抓住機遇,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取得新成果。我們知道,自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就進入了日趨激烈的衝突期,甚至很有可能在「十四五規劃」中的5年內,兩岸關係不一定會得到完全的改善。顯然,大陸方面並不認爲兩岸關係會完全失控,和平發展會完全中斷,更何況「十四五規劃」是走向國家完全統一的重要規劃,當然會跳出就事論事的小格局,必然放眼未來。大陸方面的信心,予以了兩岸和平發展進程穩定性、持續性。這就是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其二,習近平認爲大陸擁有發展機遇,應該與臺灣同胞分享。習近平曾說:「我們願意首先同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願意優先對臺灣開放,並且對臺灣同胞開放的力度要更大一些。」我們看得到,「十四五規劃」中的任何一項,都是大陸方面主動賦予臺灣的機遇,沒有任何一項預設了逼迫臺灣交換利益或者懲罰臺灣未能交換利益的條件。大陸的坦蕩胸懷,令人敬佩。大陸經濟的持續發展,必然予以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其三,習近平認爲兩岸存在歷史機遇,關鍵在於能否把握。習近平強調:要共同爲兩岸歷史機遇而謀、而取之重要性。不能謀者,不知歷史機遇爲何,不肯取者白白蹉跎與大陸共同發展的歷史機遇。這是習近平對臺灣執政當局的耐心勸告,臺灣方面如果執意與大陸的民族復興大方向背道而馳,其結果會如何?現在已經可以看得見了。「十四五規劃」就是展示了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端看臺灣方面的態度如何。
其四,習近平還提出了大陸主導兩岸歷史機遇的看法。這表現在習近平首次提出並多次強調的「和平統一決定論」。習近平有一個重要論斷,「即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和平統一」的決定性因素、最強大的動力在於大陸自身的發展進步,大陸社會的穩定、安泰、繁榮、幸福,對於臺灣自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兩岸歷史機遇就在大陸手中。我們清楚,無論臺灣的政黨政治如何對大陸的融合發展大計進行抵制甚至是破壞,大陸都不會爲之動搖。通過「十四五規劃」,創造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其意義尤爲突出。
五、「十四五規劃」或爲構建「融統」新模式打下新基礎
在討論「融統」新模式之前,我們需要辨識最新一段時期關於統一的提法,現在已經多數用「和平發展、祖國統一」,有些人因此得結論,大陸方面已經放棄了「和平統一」,轉向了武力統一,這顯然是大錯特錯的。因爲他們沒有搞清楚,自從中共對臺的方針政策定爲「和平統一」之後,就是一直在用「統一兩點論」與「和平統一重點論」來判斷與駕馭兩岸關係的:第一點,「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中「統一兩點論」中的重點,因爲關於採取武力方式一舉解決臺灣問題,並未成爲中共的主體政策。第二點,但是,在關鍵時刻大陸得以採取武力方式徹底遏制「臺獨」分裂行徑,以維護兩岸統一進程不被中斷,則是中共政策必備的底線思維。如果切開兩點,只談一點,就會變成「一點論」。這樣的主、次矛盾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果「臺獨」鋌而走險,以武力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必然轉化爲大陸對臺政策的重點,武力統一必然替代「和平統一」。這樣的對立統一關係,估計很多人都不清楚。「十四五規劃」關於兩岸關係方面以促發展、促融合爲主,但是也明確指出: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這就是「統一兩點論」的體現。
國務院臺辦新聞發言人朱鳳蓮就「十四五規劃」回答記者問時這樣表述:「當前,臺海形勢複雜嚴峻,根本原因是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嚴重損害兩岸同胞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我們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我們願意爲『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但絕不爲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這也是典型的「統一兩點論」表述。
「融統」新模式究竟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爲,最大的特點就是並非以兩岸政權的完全統一爲唯一開端,而是在以大陸爲主的遏制主權與領土的分裂之時,就推進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乃至人心的融合統一進程。
其實,習近平在2019年1月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已經有了深入闡述。習近平在講話的第四點中分兩段進行表述:第一段: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爲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特別是,和平統一之後,臺灣將永保太平,民衆將安居樂業,有強大祖國做依靠,臺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在國際上腰桿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第二段:我們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爲發展增動力,爲合作添活力,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要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由此可見,「融統」新模式的內涵極爲豐富,主要包括:1,「融統」新模式需與國家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頂層設計密切契合,是必不可少的「和平統一」新基礎。2,「融統」新模式是新發展觀之下的國家統一觀,是解決臺灣問題、最大程度擴展國家統一戰略空間的的基本路徑。3,「融統」新模式是對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邁向「和平統一」的再探索,是聚同化異的重要方式,爲兩岸完全統一創造條件和基礎。4,「融統」新模式必須以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心靈契合爲核心理念。5,「融統」新模式是兩岸人民福祉得以保障且不斷提升擴大的政策基礎。
簡言之,「融統」新模式的性質就是兩岸統一過程轉入爲現在進行時,而非過去所理解的一般將來時。
與此同時,「融統」新模式的具體表現方式應該是「實力統一」。何謂「實力統一」?「實力統一」並非僅指武力,其包括硬實力、軟實力。硬實力是指支配性實力,它是指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科技力量,通俗的說硬實力就是指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力量。而軟實力特指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兩岸的實力對比,臺灣已經不可能在硬實力方面與大陸有全面對抗的可能。軟實力方面,大陸的影響也是勢不可擋。對此,大陸必須具有高度的自信!
1、「實力統一」的概念已經清晰可見。這是超越性的統一的思維。我個人認爲,七十年的兩岸關係進程,可以歸納爲三大階段:第一,武力統一階段。就是準備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第二,蓄力統一階段。就是提出「和平統一」方針政策之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裡,積蓄力量、以待和平解決的最佳時機。把兩岸問題交給時間,在時間中創造機遇,這是中華民族的大智慧。第三,實力統一階段。現在,大陸的各種實力已經相當雄厚,兩岸「和平統一」已經不僅僅是議題,已經啓動了落實措施,出現了統一置前的特徵。很多原來計劃在統一之後纔給予臺灣同胞的福祉,現在在「十四五規劃」中就已經提前進行落實了,這就是明證。
2、「實力統一」的進程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其中的三個階段,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可能達至「實力統一」。第一個十五年,是民族復興的起步階段,第二個十五年,是民族復興的擴展階段,第三個十五年,是民族復興的完成階段。「十四五規劃」顯然是處在第一階段的。「實力統一」正處在這樣的狀態中:未來已來,將至已至,唯變不變!
3、「實力統一」並不是以摧毀臺灣的經濟實力爲目標,而是以兩岸合作、共同提高經濟實力爲追求。不過,大陸會牢牢掌握最大的實力、不可違逆的實力,這樣的歷史事實將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十四五規劃」提出「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可以說是對臺灣發出了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召。
六、結語
綜上所述,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的國家統一理論原創,習近平以融合發展的理念指導「十四五規劃」中涉及兩岸關係的政策制定,這是過去的「五年規劃」從來沒有出現的兩岸統一理論高度。「十四五規劃」對兩岸關係而言,賦予了重大歷史機遇,對臺灣而言,給予了共同發展壯大的和平空間。在大陸的主導下,「融統」新模式必然得以理論創新與具體實踐。現在,以美國爲首的國際反華勢力大打「臺灣牌」,以臺灣爲遏制中國發展的「棋子」,臺灣島內分裂勢力也積極呼應,兩岸關係烏雲密佈,以武遏獨的戰火隨時有可能點燃。但是,「十四五規劃」對臺灣展示了更爲寬闊包容的胸襟,足以證明大陸具有足夠的戰略自信,深知實力纔是檢驗政策的標準,兩岸統一的時與勢,都必然會牢牢把握。我們期待,臺灣各界有識之士要能夠真正讀懂「十四五規劃」的善意乃至情意,能爲民族謀、爲和平謀、爲下一代的幸福而謀,在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大趨勢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歷史地位與定位。(作者爲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原刊於中評社刊發、中評智庫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