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貿易問題有解方?陸專家提出「唯一途徑」
「中國不能放棄歐盟這個大市場,大陸學者:這是解決中歐貿易問題的唯一途徑。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報導,中企以合資模式出海,能否解決歐盟和美國口中與中國的「貿易不平衡」問題?香港《南華早報》10月12日引述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霍建國分析稱,加大海外投資力度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唯一途徑」。
霍建國是在11日在北京出席CCG主辦的圓桌會議時做出上述表態的。據微信公衆號「全球化智庫CCG」12日消息,霍建國當天在專題演講中詳細分析了中國出口面臨的內外部挑戰。
就外部因素而言,他認爲冷戰思維的蔓延、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的弱化以及全球保護主義的擡頭,都對國際貿易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就內部因素而言,市場結構、商品結構,以及生產和供應鏈的變化也帶來了新的壓力。
儘管當前面臨諸多挑戰,他依然對中國外貿和經濟的前景充滿信心。他指出,未來中國的對外經濟將經歷一個較長的調整期,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並堅定不移地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整體來看,中國的對外經濟正在轉型過程中,調整過後,中國將加大海外投資力度。
霍建國觀察,在他看來,雖然中方必須與貿易伙伴就貿易平衡保持「友好對話」,但也應該進一步開放,並「刺激企業在海外投資」,培育更多的合資企業,將中外實體的資源集中起來,共同開展業務或項目。
「如果有更多的合資企業或更多的投資(進入這些國家),總體而言,他們會感覺更好,因爲(他們會認爲)雖然我們有逆差,但我們有新的投資,這樣會稍微平衡一點。」霍建國補充:「這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途徑。」
霍建國還提到,儘管中國與全球南部新興經濟體的貿易關係正在增長,但中國也不能放棄歐盟這個大市場。「如果我們希望中國的對外貿易保持穩定,就需要繼續開拓或穩定美國市場和歐盟市場的份額。」
《南華早報》說,霍建國發表上述評論之際,西方國家繼續將「貿易不平衡」歸咎於中國工業產能的出口。2022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達到3960億歐元,爲近10年來最高。去年,這一數字降至2920億歐元,但歐盟方面聲稱,「不平衡現象仍然嚴重」且「令人極爲擔憂」。
就在上週,歐盟委員會投票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徵7.8%至35.3%的關稅,理由是他們認爲中方不公平地補貼了中國向歐洲出口的電動汽車。此外,歐盟還對其成員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表示擔憂。今年1月,歐盟提出了審查其外國投資審查機制並對技術流出實施更嚴格控制的計劃。
對此,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副總幹事易小準在11日的圓桌會議上反駁指出,中國出口強勁不是因爲補貼或保護主義政策,而是因爲中國融入了全球價值鏈,「我認爲追求貿易順差絕對不是中國的目標」。
易小準認爲,只要是貿易問題,中國與其貿易伙伴就可以在WTO的規則框架內展開討論。「我們有共同利益來解決這種不平衡。」他說,「因此,我們需要進行這樣的討論,而不是發動貿易戰或地緣政治鬥爭。」
今年4月,中國駐歐盟使團彭剛公使在歐洲知名媒體《布魯塞爾縱橫》撰文指出,歐盟對中國2022年貿易逆差高於以往,由此引發一些人對中歐貿易互利互惠的質疑。實際上,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2022年是極爲特殊的一年,俄烏戰爭、新冠疫情等因素對貿易影響較大,全球通脹、產供鏈受阻、內外需求變化等對貿易也有影響,當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的有關數據不具有代表性。
其次,貿易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下中歐貿易的利益分配格局。在華歐企超三分之一的出口返銷歐洲,表面上看中國擁有貿易順差,但實際上相當一部分利潤是歐方享有的,這也是中國市場不斷擴大開放的結果。很多歐企近幾年逐步增加在華生產的規模與強度,更強調本土化生產以服務中國市場需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歐洲部分商品對華出口。
因此,貿易順差或逆差是宏觀經濟環境、國際貿易條件、雙方產業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要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簡單地將貿易不平衡的責任推給某一方或歸咎於市場準入問題。近年來,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質優價惠的中國產品有效滿足了歐洲等世界各國市場需求,也助力了歐洲的綠色發展,這是雙方企業正常市場運作和國際分工合作的客觀結果,也是各國消費者做出的自主選擇,不應人爲限制和過多幹預。
文章稱,實際上,有的國家近年來以貿易逆差爲由對中國產品設置了高關稅貿易壁壘,結果反而適得其反,不僅加重了本國消費者的負擔,也未能緩解其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歐盟長期以來限制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這些產品價值高,比如5臺ASML艾斯摩爾極紫外光刻機就相當於2022年歐盟對華葡萄酒出口總額。如果歐盟繼續對高技術產品出口設限,只會加劇貿易不平衡。
文章稱,中國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主動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迄今爲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爲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充分展現了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的堅定承諾。中國始終從戰略高度看待中歐合作,前不久解禁比利時豬肉進口,同意解除對德國牛肉、蘋果輸華限制,並對法、德、義、比、盧等歐洲多國提供單方面免籤待遇,中歐經貿往來更加便利。中方願進口更多適銷對路的歐盟產品,也希望歐盟放寬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限制,推動雙方貿易更加平衡發展。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