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第四次轉機

(圖/新華社)

2023年10月27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會見到訪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王毅還與國務卿布林肯舉行兩輪會談,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進行戰略溝通。

王毅在會見拜登時表示,「我們要本着對世界、對歷史、對人民負責任態度,按照習近平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推動中美關係真正穩下來、好起來」。拜登向王毅表示,美國和中國都需要「負責任地」管理兩國關係中的競爭,並「維持開放的溝通管道」,美中都必須共同努力應對全球挑戰。

歷史上,中美關係出現了三次從緊張到緩和的過程。第一次是1948年隨着蘇南衝突(蘇聯與南斯拉夫)公開化,美國也希望中共有狄託主義,以圖在蘇聯和中國之間打入楔子。

1949年,中國提出「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竈」、「一邊倒」三大外交政策,中美對峙出現。於是美國利用太平洋海島防禦圈,以日本、菲律賓爲柱石,針對中共。1950年,朝鮮半島戰爭爆發後,中國志願軍與美軍在朝鮮半島開戰,中美關係進一步緊張。

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主動尋求與美國改善關係,1955年,中美大使級會談第一次會議在日內瓦開始。1959年,美國《康隆(Conlon)報告》奠定了對華政策的基調,分爲兩階段七措施,包括試探交流階段和解除禁運、贊成進入聯合國;1966年,美國福布萊特對華政策聽證會召開,會議提出對話政策靈活性、遏制但不孤立,成爲對華輿論轉折點。由此,中美關係出現了第一次緩和。

第二次是自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失敗到1968年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國安全戰略做出調整,向防範蘇聯轉移;1965年,中國《人民日報》宣佈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1969年,中蘇珍寶島戰役。

因面臨共同的蘇聯威脅,中美關係走向緩和。中美在愛沙尼亞、巴基斯坦、巴黎等秘密管道上不斷溝通。1972年,中美乒乓外交、季辛吉訪華、中國加入聯合國、中美發表《上海公報》,代表着中美關係的緩和。

第三次是開啓一系列國際合作,中美關係走向緩和包括伊拉克戰爭、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反恐戰爭,中國對美國的配合。

第四次中美關係的緊張,涵蓋了美國反恐戰爭結束到現在的歷史。美國歐巴馬政府時期,終於宣佈了美國反恐戰爭的結束,美國的注意力得以轉回到亞洲,於2012年提出的「重返亞洲」;川普政府時期2018年與中國開始貿易戰,臺灣問題也仍是美國製衡中國大陸的手段之一,特別是在拜登政府時期,2022年、2023年美國衆議院議長與蔡英文面對面直接接觸,導致了中國大陸的激烈反應、臺海局勢的緊張,進而促使中美關係的緊張。

然而,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2023年巴以衝突,中國又一次的被需要表態,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需要中國在這些衝突背景之下發揮和平作用,參照以往的歷史經驗,中美之間有可能再一次的由於世界情勢緊急,需要相互配合與諒解、合作並共同發揮和平作用。

從以往歷史經驗來看,美國更多是由於外界的情勢所迫,需要中國因而被動的與中國改善關係,而中國有可能會採取主動示好以緩和中美關係,中美關係再一次從緊張走向緩和。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