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關係轉圜 臺灣要謹慎

旺報社評

當國際社會聚焦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之際,美中兩大強權及主要國家依然積極部署因應印太地區新局面,爭取領袖地位及主導權,競爭將更趨激烈。值得注意的是,在烏克蘭戰爭衝擊之下,傳統地緣政治操作及維持優勢軍事力量主張擡頭,處境相對弱勢的臺灣如不能體察形勢,甚至寄望在烏克蘭危機導致的變局中尋求突破,將是不切實際的危險思維。

大陸不會任憑美國宰割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原本訂於5日發表「中國戰略」演說,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推遲,美國媒體分析,布林肯發表演說的時機與背景頗爲特殊,其主要傳達的訊息就是重申、再確認,即使烏克蘭爆發戰爭,美國的首要地緣政治對手及挑戰仍是中國,而非俄羅斯,而美國戰略主要目標之一就在恢復往日的政治與經濟領袖地位。

而具體作法就是整合區域內的盟邦與夥伴,形成強大的「抗中聯盟」,但中美同時加強雙邊關係的戰略及風險管控,避免全方位競爭失控導致衝突發生。拜習第二次視訊對話後,美方並未承認、也沒有否認中方傳出的「四不一無意」原則,代表「美國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應是雙方的基本共識,如再考量美中雙方目前以處理內部問題優先,因此,可以合理評估至少在短期內,如各方都不跨越彼此紅線,審慎維持護欄,短期內,臺海和平穩定現狀應可以維持。

但就中長期而言,世界秩序正處於十字路口,各主要國家都企圖影響未來走向,在印太地區,美中強權無論在經濟、外交及軍事領域都展開超前部署,單在5月,拜登總統將於12到13日在華府進行與東協的峰會,然後於20到24日訪問亞洲,第一站是韓國,給足了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面子,企圖正式將韓國拉進反中統一戰線,拜登並將前往日本出席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進一步強化、整合美日澳印四國聯合對抗中共的步調。

大陸不會任憑美國宰割,烏克蘭戰爭打亂了中國跨越歐亞大陸的「一帶一路」計劃,習近平也將目標轉向東方,鎖定印太地區。韓國雖轉向美國,但由於北韓問題及密切經貿關係,韓國親美並不一定反中。而在與美國爭取東協國家中的角力中,東協國家不會輕易在兩大強權中選邊。

在經濟領域,除了主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大陸已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希望以經濟力量突破美國的封鎖。習近平本月初在博鰲論壇提出「全球安全倡議」,雖然具體內涵仍不明朗,但與經濟手段環環相扣,都是要提升在印太地區的實力展現,反制美國主導的極權對抗。

美中無意因臺灣生衝突

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表示,各界對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擴大影響力的擔憂與日俱增,北京上個月與索羅門羣島簽署安全協議,更凸顯這項憂慮,也代表了中國絕不滿於侷限第一島鏈內的現狀,美中在印太地區的勢力範圍之爭將會更形激烈,中共航空母艦「遼寧號」率領8艘軍艦突穿島鏈就是個指標。

而最令人擔憂的是,由於烏克蘭戰爭的啓示,維持強大、優勢軍力思維將是未來趨勢所向,印太地區的軍力對峙提高、軍備競賽加速即可能成爲新常態,大國爆發衝突的機率上升,而最熱點就是臺海,臺灣必須承擔更大、甚至全部的防衛責任。

在臺面上美中全方位競爭更趨白熱化之際,卻又出現了一些微妙轉變,如美國權威「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民調顯示,烏克蘭危機後,25%美國人視中國爲敵人,比上次調查的34%減少,美國人對中國的觀感有所改善。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表示,將考慮使用所有工具應對通膨上升,包括降低中國輸美商品關稅;在俄烏衝突中,美國官員樂見中國並未公然提供俄國軍事和經濟協助;甚至衆議院議長佩洛西因新冠肺炎取消訪問臺灣,化解了一場潛在政治風暴,都被解讀爲美中不希望雙邊關係繼續緊張、惡化的跡象。

短期內,美中無意因臺灣問題發生衝突,對臺灣是極爲難得的機會之窗。世局動盪之際,各主要國家無不積極、靈活部署因應變局,創造有利地位,爭取最大的國家利益,臺灣也需要靈活調整與美中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