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止洋垃圾進口 反而讓回收業者找到新的商機?!


資源回收。示意圖。(圖/花蓮市公所提供)

文/特約撰述 福澤中國在今年三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佈禁止海外資源垃圾進入中國之後,造成全球資源垃圾回收體系大崩潰,這當中影響最深的應該就是日本韓國這兩個離中國最近的國家,不過窮則變、變則通,一些原本在中國境內的資源回收處理大廠,紛紛關廠出走,因爲他們想到了另外一個生存方式。成爲世界工廠前提 要有便宜的原料
中國國內大量進口資源垃圾,應該是從 2000 年開始。當時中國進行經濟改革開放,許多沿海城市成了海外各種用品的製造基地,也讓中國成了世界工廠,大量的製造業涌入中國,生產原料的需求大幅提升,尤其是對於塑膠原料需求量更大。但是,石油提煉的塑膠原料成本比透過回收再生系統製造的原料成本高出兩倍。所以在這將近 20 年的時間,中國纔會大量進口全球各地的資源垃圾,透過中國國內的幾家塑料再生工廠,處理再生後製造塑膠原料,再販售道沿岸各式工廠生產新的塑料製品,重新外銷到海外。

環境生態交換經濟成長 遺害子孫這樣的循環系統看似降低成本,但是卻讓中國人民付出高昂環境污染代價。中國導演王久良花了五年的時間,拍攝一出紀錄片「塑料王國」,就把中國因爲經濟發展對於環境所造成的污染,血淋淋地呈現在視聽大衆面前,在影片中一個老人的話最令人心酸:「我養的羊吃了塑料垃圾,我又吃了羊,所以我也在吃垃圾。」雖然這段影片,被中國當局列爲禁片,卻也是影響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佈禁止海外資源垃圾進入中國的導火線

窮則變變則通 帶着技術出走

禁止資源垃圾進口之後,中國國內的資源回收處理工廠面臨倒閉關廠的危機,而聚集在世界各地的資源垃圾也成了各國的問題。這時候,一家位在浙江的資源回收處理工廠亞星商事,想到了一個辦法。亞星的老闆孫自強過去在日本待過,而且他的工廠主要也都是承接來自日本的廢棄塑料,現在中國法令不準進口資源垃圾,他乾脆把工廠搬到了日本,今年五月已經在千葉縣茨城縣花了數億日圓蓋了兩間大型的資源回收工廠。他的做法是在日本當地把日本的回收垃圾重新處理之後,轉換成原料再出口回中國。雖然在日本興建回收工廠的成本比在中國國內高,而且各種環保法規也比中國來得嚴格,但是孫自強算了一下,換成原料出口之後的利潤還是很豐潤。

以鄰爲壑不可行 自己的垃圾自己清根據日本塑料循環利用協會資料顯示,日本到 2016 年爲止廢棄塑料的回收再利用比例只有 23% ,另外有將近七成的廢棄塑料並沒有被有效的回收利用。過去包括日本、美國以及歐洲一些已開發國家的資源垃圾,幾乎都是隔洋跨海的往中國以及東南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傾倒。隨着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大,這種以鄰爲壑的做法,也變得不可行而且太過自私。自家生產的垃圾,自家回收再處理的觀念,纔是符合世界公民平等的新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