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建議發展以遠海島礁爲基點的綠色能源產業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 廣州報道

10月29日,廣州市“國際學術會議之都”建設項目——2024海洋經濟協同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學術會議(簡稱會議)在廣州舉行。會議由廣州市科技創新協會主辦,21世紀經濟報道旗下現代海洋城市發展研究院參與協辦,圍繞藍色科創、藍色金融、藍色產業等熱點話題,邀請政產學各界代表共論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前景。

會議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作主旨演講表示,南海地處全球三大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的印太交匯區,海域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具有全球代表性及區域代表性,建議未來可立足遠海島礁等海洋生態系統功能,發展綠色能源、海洋牧場、休閒旅遊及藍色碳匯等產業。

張偲表示,南海是亞洲最大的邊緣海,地形地貌複雜,由此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中,南海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剛好地處全球三大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的印太交匯區,也是“珊瑚金三角”的西北角,覆蓋近海及深遠海等不同海域,既具有全球代表性也具有區域代表性。

“南海的島嶼也主要是珊瑚島,由珊瑚礁生態系統創造的鈣化物質,在環境動力平衡點上不斷堆積,高出海平面後經過天然綠化形成。我們也正探索通過生態綠化、淡水涵養等方式促進島礁生態系統發展。”張偲表示。

在此過程中,張偲建議,可以這些遠海島礁爲基點,進一步推動發展綠色能源、海洋牧場、休閒旅遊及藍色碳匯等海洋生態產業。

“第一個是以島礁爲依託開發綠色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波浪能等,還有在水深幾千米的地殼中發現的金氫、白氫等天然氫,這個資源在海洋裡面非常豐富。”張偲表示,未來可依託島礁獨特的資源地理條件特徵,評估其可再生能源資源情況,合理佈局相應的發電和儲能項目,研發適應海島氣候和海洋環境的技術、設備,建設相應的發電和儲電設施。

會議現場,張偲也提及濱海旅遊生態產業的發展潛力,建議在南海發展以海島礁爲特色的休閒旅遊產業,開發島礁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等旅遊產品,“南沙羣島(的自然景觀)比馬爾代夫還要好,下來我們如果能夠把這塊放開,休閒旅遊業肯定是跟得上的,是非常好的一個方向”。

同時,張偲還提出,可探索發展以珊瑚礁生態系統爲着力點的藍碳產業。一方面,通過開展珊瑚礁生態健康及其碳“源-匯”機制研究,瞭解珊瑚礁生態系統碳增匯生態調控方式和途徑,構建珊瑚礁增匯模式及途徑、負排放技術體系,增強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儲碳功能。另一方面,推進制定珊瑚礁相關藍碳交易規則、標準、平臺、市場,創新藍色金融產品,同時探索構建國際自願碳信用交易市場,實現碳資產跨境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