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大省,正在瘋狂建大學

文|凱風

一二線的經濟經濟,三四線的高等教育。

在我國,有一衆經濟強市,GDP躋身萬億俱樂部,工業甚至甚至躋身十強,但本科高校屈指可數,雙一流大學更是掛零。

這些城市,被坊間戲稱爲“大學貧困市”,東莞、佛山、無錫、南通、常州都在其列,深圳也算半個。

近年來,藉助拼命建大學,這些萬億城市開始絕地反彈了。

01

好大學,多多益善。

日前,教育部發函,批准正式設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選址松山湖科學城,與華爲、散裂中子源大裝置毗鄰,將於今年9月正式開學。

這是東莞拿下的第一所世界100強高校,雖然只是合作辦學,但也讓東莞告別了沒有一流高校的歷史。

去年年底,廣東省教育廳公示,擬向教育部申報設置大灣區大學。這所唯一以“大灣區”命名的高校,同樣選址在東莞。

這意味着,短短兩三年時間,東莞先後迎來兩所一流高校,力圖摘下“大學貧困市”的帽子。

不只是東莞,連同周邊的深圳、佛山、珠海,甚至高校實力一流的廣州,乃至整個廣東省,都在拼命建大學。

據不完全統計,在廣東目前有20多所高校、學院、研究生院,正在建設或籌建之中。

在深圳,本土的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排名不斷上升,而哈工大深圳校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等合作辦學橫空出世。

不僅如此,當地還在積極籌建香港大學(深圳)、深圳理工大學、深圳海洋大學等新高校。

過去10年,深圳幾乎以1年1所的速度瘋狂建大學,改變了“高校荒漠”的局面,但與北上廣相比,仍有差距。

在佛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離更名爲佛山大學,只有一步之遙。能有一所以城市直接命名的高校,或是佛山高校形象的關鍵一躍。

不僅如此,佛山還在積極引進南方醫科大學順德校區、廣東財經大學佛山校區、華南師範大學南海校區,而與港澳合作辦學的香港理工大學(佛山)也在推進之中。

在珠海,繼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之後,北京理工大學珠海校區獲批,這些高校不是三級學院,而是與本校區同水平、同標準,屬於名副其實的985高校序列。

在這些分校之外,珠海也在籌建以城市命名的大學—珠海大學,同時利用粵港澳合作的機遇,引進澳門科技大學珠海校區。

就連全國大學生第一城廣州,也沒有絲毫放鬆。

廣州已有中大、華工兩所985高校,7所雙一流大學,但近期又與世界百強高校香港科技大學共建廣州校區,同時加快籌建廣州交通大學、黃埔大學、廣州旅遊職業技術學院等。

可以說,廣東正在從教育大省,向着教育強省邁進。

02

深圳、佛山、東莞,大學確實太少了。

廣東拼命建大學的背後,是因爲廣東的高校實力與經濟實力不相匹配。

作爲經濟、人口、工業、財政、外貿、創新、轉移支付淨貢獻第一大省,廣東高等教育水平雖然不弱,但與第一梯隊的京滬蘇仍有差距。

根據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廣東的高校,多數集中於省會廣州,這是歷史遺留產業,也是廣州作爲傳統大區中心的優勢所在,更是省會功能的體現,在其他省份也是如此。

但是,偌大的廣東,只有廣州一個教育強市並不夠,經濟強市的大學必須強起來。

深圳、佛山、東莞,都是萬億級城市,也都是10強工業大市,但高校水平與經濟實力並不匹配。

目前,我國內地共有26個萬億城市,無論是本科高校數量還是在校大學生數量,深佛莞都處於墊底位置。

從本科高校規模來看,深圳、佛山、東莞分別擁有6所、2所、3所本科院校,而廣州多達38所,武漢更是多達46所,北京則以68所遙遙領先。

至於作爲第一梯隊的雙一流大學,深圳只有南方科技大學一席,佛山東莞全部掛零,而北京、上海、南京分別多達34所、15所、13所。

從在校大學生數量來看,廣州、鄭州、武漢都已超過100萬,廣州更以164萬的總量位居全國第一。

與之對比,深圳在校大學生不到20萬,佛山、東莞都只有15萬多人,而二線省會城市普遍都在50萬以上。、

如果看在校大學生密度,東莞、深圳、佛山可謂難兄難弟,在萬億城市中集體墊底。

2023年,東莞共有15.89萬在校大學生,與其1048.5萬的人口總量相比,每66個人中才有一個在校大學生。

與之對比,廣州每11個人中就有一個在校大學生,而南京、武漢更是每10個人就有一個大學生,這是極爲可觀的人才蓄水池。

所以,無論是深圳,還是東莞佛山,都有必要拼命建大學,扭轉高校劣勢。

03

廣東,何以拼命建大學?

經濟強而教育弱,幾乎是所有新晉經濟強市的“通病”,但“不差錢”也是這些城市的共性。

正因爲不差錢,在爭搶全國大學生的同時,深圳、佛山、東莞達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識:建大學,建大學,還是建大學。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零到1建造一所大學不難,但讓一所新高校迅速變身爲世界一流大學,並不容易。

所以,廣東選擇了三條腿走路:

自建本土高校,引進985高校分校,與港澳合作辦學。

前些年,經濟強市紛紛爭取內陸地區985高校設立分校,拉開跨省異地辦學的序幕,哈工大(深圳)、北理工(珠海)都是代表。

據不完全統計,“雙一流”建設高校異地辦學中,西部流向東部20個、東北流向東部13個、中部流向東部15個。

然而,隨着教育部門一紙令下,跨省異地辦學被叫停,原本納入規劃的武漢大學深圳校區、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都無疾而終,不得不終止。

究其原因,這些分校的設立,迅速改變了經濟強市的教育格局,但也虹吸走大量來自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和生源,一些985高校東部分校的錄取分,甚至遠遠超過本部。

然而,在強虹吸效應之下,中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卻面臨人才流失的困境,不利於教育均衡,而校區過度分散也讓內部學術交流變得困難。

所以,教育部門的態度可謂斬釘截鐵:“嚴控部委所屬高校、中西部高校在東部地區跨省辦學”。

雖然一批新高校被叫停,但深圳、佛山、東莞拼命建大學的勢頭並沒有絲毫放緩,這與政策留下的幾個出口不無關係。

04

與港澳合作辦學,是珠三角的最大優勢所在。

5年前,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橫空出世,粵港澳三地站在了全面融合的時代新起點,合作辦學正是其中的體現。

雖然跨省異地辦學被按下“終止鍵”,但港澳高校不僅不在其列,反而得到了政策的直接鼓勵。

香港、澳門都是名副其實的高教大城,一衆知名高校躋身世界大學之林,其中不乏世界TOP100大學。

根據QS世界大學排名 2024,香港共有5所高校位列世界百強,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這些高校的綜合實力,絲毫不弱於內地的TOP10高校,在一些細分學科,相比清華北大,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關鍵的是,作爲自由貿易港,港澳高校國際化程度普遍較高,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人才,研究水平位居全列,與珠三角的工業大市,剛好形成互補。

所以,粵港澳高等教育資源雙向奔赴,無論於教育發展,還是大灣區融合都是好事。

近年來,已有3澳高校在內地建成並開始招生,包括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這還不夠,未來還有一批港澳高校分校在路上。

根據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加快推動香港城市大學、香港都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港澳高校來粵辦學。

目前,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已經獲批,最快將於今年9月正式開始招生,而其他高校也在推進之中。

05

拼命建大學,廣州也在支援其他地市。

作爲“老大哥”,廣州享受到省會的資源匯聚效應,但也要擔起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的重任。

財政上的廣州貢獻已經廣爲人知,作爲少有的實行“三級財政”的萬億城市,廣州在支援全國的同時,還要兼顧粵東西北轉移支付的需要。

雖說這些年廣州發展更多靠自力更生,但在高等教育上,廣州對兄弟地市的支援不在話下。

問題在於,異地辦學被叫停,廣州何以支援省內其他地市?

其實,教育部門叫停的是跨省異地辦學,而省內異地辦學仍然留了退路。

根據規定, “確需設立省內異地校區的,由省級人民政府統籌,納入本省高校設置規劃,嚴控數量、嚴把條件,按照隸屬關係履行審批程序”。

可以說,有廣州的存在,有廣州一衆本科乃至雙一流高校的存在,爲“大學貧困市”帶來無數新的可能。

近年來,廣州一衆知名高校,紛紛在省內建設分校,帶動周邊地區乃至粵東西北高等教育的崛起。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校區的設立,帶動上千名教師、數萬名大學生向周邊地區轉移。

一箇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就打造了17個整建制學院,匯聚1.1萬多名師生,而醫學院、農學院及部分工業院系更是整體遷入,有力彌補了深圳人才不足的尷尬。

在粵東西北,來自廣州的部屬高校、省屬高校的到來,更是雪中送炭。

目前,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廣東金融學院清遠校區陸續建成啓用。

一家獨大不是春。廣東高等教育的崛起,離不開所有地市的共同崛起。